王寅
以前住巴黎的时候,一周总得去一次十三区,就是所谓的唐人街。那时候刚出国,口舌只喜欢中式饭菜,几日吃不上就情绪低落。记得一次旅行到荷兰,不过是一周没见中餐,就觉得已是世界的末日。终于看到一家中餐馆的牌子,可谓欣喜若狂。但那餐饭,上来时全是红色,不管什么菜都是番茄酱熬煮出来的,吃到反胃。从此不再轻易相信中餐馆,宁愿自己亲力亲为。
唐人街总是给我一种怪异的感觉,看上去很中国,街上的招牌大都是双语的,中国字比法国字还要大,超市里的物品也很中国,从老干妈辣酱到豆腐乳都可以找到,还有法国超市绝对见不到的青菜,苦瓜、芥蓝、生姜、花椒样样不缺。华人银行、房屋中介、驾驶学校、美发美容都是可以不说法文的,所以才会有一些华人在异国住一辈子而不会说一句当地的语言。
我去十三区买菜,买烹饪佐料,买米,还有一年中国春节的时候我在陈氏兄弟的店里买了一大捧蜡梅,转身在隔壁的越南人店里买一件红色织锦缎的旗袍,把自己搞得像《花样年华》里的女主角一样。
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却无法对唐人街产生认同感,走在那些中国招牌下,我不觉得亲切,更说不上归属。也许是语言,唐人街的语言主流是广东白话、温州土语,对于我来说这语言的隔膜更胜过外语,以至于我们之间只能用外国语交流。也许是气氛,不知为什么一到唐人街就觉得街道脏了,装饰难看了,巴黎的优雅和精致在这里荡然无存。他们是中国人吗?走在唐人街的那些黑头发黑眼睛的人,我怎么觉得他们离我那么遥远?
有的时候遇到没有到过中国而住在唐人街附近的法国人,听他们说,我的邻居,你们中国人如此这般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强烈地辩驳:“不是这样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你应该去中国看看真正的中国人。”法国人不解地问:“他们难道不是中国人吗?”“他们是中国人,但是他们和在中国的中国人不一样!”
这是一个绕口的句子,老外不懂。在我眼里,唐人街不过是混血布景,是西方人的中国,是涂了黄油的馒头,加了牛奶的豆浆。
陈丹燕的小说《慢船去中国》有一段写上海女孩范妮走在美国唐人街时觉得隔离、失落、自卑、羞愧,坦率地说,那种感情我很理解。
住到巴黎郊区,并没有特意要靠近中国商场,然而,离家10多分钟的车距,仍有一片小唐人街。前两天我去Paris-Store买东西,买了李锦记蒜茸豆豉酱、挂面、油条和豆腐,走出门的时候发现商店门口站了个中国女人,面前摆一个木箱,里面全是DVD。我着实倒吸了口冷气,她在巴黎街头公然卖盗版碟。
(摘自《灰屋顶的巴黎》金城出版社 图/张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