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
2014年8月初,先生到麻省理工访学,我们带着将要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来到波士顿。在朋友的建议下,安顿在布鲁克兰。这是离市区最近的郊区,公交便利、环境整洁。重要的是这里的公立学校整体水平较高。按国内的说法,这的房子就是炙手可热的学区房。两个当地朋友,都是名校教授,特意举家迁入。看来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止在中国。
因为学生多,学校不堪重负,每年提交住址证明是这里的特别手续。从国外来租房的家庭,需要提交的材料更多(官网http://brookline.k12.ma.us/上可以粗略查到)。一个国内朋友比我们早到布鲁克兰三天,孩子比我们的晚入学两天。手续全部办完,前后需要差不多一个月。
在国内准备好英文的《在学证明》(所在学校)和英文的《免疫证》(出国人员体检中心)。到达后除了安顿住处,第一时间就要去银行开户和申请电、煤气、网络和电话的缴费证明,这些是住址证明。因为刚到时语言不是很便利,以及对当地办事程序不了解,拿到这些单据看似简单,实费了一番功夫。租房的中介公司可能会帮忙,自己不断地电话和邮件催促必不可少。我家的网络和电话单据,先生在家打了一上午电话没搞定,拖沓几日,请朋友帮忙才得以解决。这些材料从开始申请到全部拿到,花了至少一周时间。
还有一道手续颇为费力,叫出生公证(BIRTH NORTARY)。国内的《出生证》上有些中文没有英文对照,需要自行翻译,打印出来,找公证员在翻译件上签字,证明翻译的文字和原文一致。当时一家人跑到中国城找会中文的银行职员做,那人推说需要打印,附近又没有打印社。其实步行五分钟的地方就有联邦快递店面可以打印。后来知道邀请我们去的当地人就能做,只需懂中文又有公证员资格就可以了。
镇政府(TOWN HALL)离得不远,前后去了几次。办入学的地方似乎是临时安置,原本不宽敞,偏偏门庭若市,里面的人略有应接不暇的意思。终于有人来收我们的资料了,一边检查一边抱怨,说手续这么复杂,人手还这么少。那人说:“资料齐了,回家等电话吧。下面有语言测试和入学顾问面谈(COUNSELLOR INTERVIEW)。”等了四五天,没接到电话。去问,说没有《在学证明》。我们说有的呀?翻看资料夹,在最后一页。那人脸上略显歉意,说:“好的、好的,资料齐了。孩子的名字会被录入系统,回去接着等电话吧。”
从镇政府出来,不远处是皮尔斯学校(PIERCE SCHOOL)。据说区里母语是中文的孩子都会分到皮尔斯。在门口徘徊,热心的老师开了门,我们说来转转,马上要来上学了。老师在系统里查询,一开始没有,正查着,孩子的名字腾地一下子显现在屏幕上。我们松口气,以为这样就算入学完毕了,其实后面还有三道手续。
两天后接到学校的电话,说找老师做英语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是勉强1档,就是基础很差的意思。有些基础好的孩子大概在3档左右。这没关系,孩子的英语会随时日增长,进步飞快。
几天后,又接到电话,要求我们某天某时找入学顾问面谈。谈了些不疼不痒、甚至奉承吹捧的话,气氛很愉快。后来才明白,这是分班摸底。入学顾问通过面谈了解孩子和家庭情况,看需要提供怎样的教育条件,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儿子被分给一个年轻老师,班上只有他一个非母语孩子,而其他班上一般都有两到三个。这给儿子的快速融入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终于顺利开学了,忽然接到校医电话说疫苗记录不全,告诉我们赶紧去镇卫生所预约打针。卫生所的医生看了英文免疫证,说缺一针国内该打的乙肝和所有孩子到美国都要补的百白破。好吧,赶紧补打。我们早就知道有补打疫苗的事,只是一直没有人给我们安排。跟医生谈起这个,她说应该在镇上审材料时就通知你们,这学期开学手续烦杂,那边的人忙晕头了。
孩子的入学手续终于齐备。此时,已经开学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