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管理

2016-04-29 09:20刘茂灿
当代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守纪律纪律群体

刘茂灿

我们教师会碰上这样的班级,即课堂上总是乱轰轰的,虽然是在上课,教师站在讲台上,但一些学生,甚至许多学生若无其事地说的说、玩的玩,除了没有人走出教室以外看不出有什么别的纪律约束了。这种情况不是个别学生不守纪律造成的,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纪律问题。

一、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

和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一样,班级纪律不良也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与课程有关

许多有纪律问题的班级都是在上某一门课,或某几门课时才存在较严重的纪律问题,而在另一些课上却表现出较好的纪律和积极性。这可能是由于课程内容贫乏、缺乏趣味,或教法呆板,或课程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水平,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些往往与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关系。比如,许多班级外语课纪律较差,这样的班级毫不例外的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二)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

有的班级在多数课堂上纪律很好,惟独在某一位教师的课堂上总出问题,有时还会很严重。这种情况追究起来,多源于教师和班级学生群体相互作用中发生过矛盾,彼此留下不良印象,进而形成了偏见,师生之间潜伏着一种抵触情绪,并相互反感。在这种心理背景下,个别学生有不守纪律的行为时,不但感受不到应有的群体压力,反而得到公开的或暗中的支持,进而波及全班。

(三)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一个班上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遵守纪律,则是一个规范的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一般说来,在正式规范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的同时,群体中存在着与正式规范相抵触的非正式规范和与之一致的舆论。例如,大家在课堂上都很随便,不认真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某一个学生上课态度很严肃,积极配合教师,就会被大家说成是“假积极”,“拍马屁”等。学生怕在群体中被孤立、失去友谊,于是明知不对,也不得不勉强附和。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样的班级中简直难以找到非常守纪律的学生的原因。

这样的班级缺少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也就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的认同,没有集体意识,不顾大局,不会合作,因而学生之间一定是不团结的,分裂的,人人情绪紧张,往往是一触即发。这样的班级常常是喧闹的、混乱的。

另外,有的班级纪律不好是与整个学校纪律不好相一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地区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其中学生的来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地方的价值观就是轻视教育、鄙薄知识的,以这些地方的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和班级就不容易有好的纪律。还有的学校地理环境不好,学校门口就是农贸市场,利用课间十分钟学生就能去逛一圈,而且摊贩的叫卖声压倒教师的讲课声,纪律当然不会好。

二、解决班级纪律不良的办法

与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是,三年级在纪律管理上是个难点,最容易“乱班”,也就是出现班级的纪律问题。班级纪律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也就不可能通过解决每个一个学生的问题来维持纪律,那样就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永远解决不了。当然,有时个别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既然是群体的问题就要从群体入手,要从建立好的规范开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管理。

(一)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班级纪律不好主要是没有建立起好的规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规范。建立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公布各种规章制度、奖惩办法上,关键在于怎样建立和维持规范。班级规范不是通过班主任老师宣布,然后命令学生执行的方法来制定和建立的,最好是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动学生讨论、制定必要的规则,自己执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建立的规范才有生命力。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实现。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我们班的纪律问题要不要解决?为什么?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需要作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等问题。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即使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也都是想学习的,不愿意乱乱哄哄的混日子。只要使学生感到讨论纪律问题的目的不是要追究个人所犯的“错误”,不是要算旧账,他们是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班级现状的,而且在对纪律不好的危害以及改变的办法等方面是不难达到共识的。同时,要允许他们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班主任的工作等方面提出意见,畅所欲言,但不要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要引导他们讨论今后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规定执行的办法和起始的日期。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并严格执行。教师尽量少做具体监督,也尽量少参与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行为的具体处理,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例如,可以启发学生建立起值周生制度、周末讲评制度、定期评比制度等,配合黑板报、壁报等宣传形式,学生们便会逐渐形成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办法。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既往不咎,一切从头开始,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

(二)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那就要切实地解决课程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究竟是纪律问题影响了教学,还是教学引起了纪律问题。如果盲目坚持是纪律影响教学的逻辑,而没完没了地去解决纪律问题,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有的教师上课总是乱班,他说是“学生太乱没法上课”,于是停下来整顿纪律。停课整顿似乎很见成效,一下子纪律就好了,于是请教师回来上课,结果一上课又乱了。这就说明问题不在纪律而在教学。要解决这类纪律问题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进教学。

(三)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

由于和学生群体发生过矛盾而造成学生的纪律问题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一定要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意见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要想通过班主任或学校领导来解决问题。想通过有权力的人去把学生“治住”、解决了纪律问题之后再去上课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某位教师或班主任与一个班级学生的关系是不可能由别的什么人来代为建立或改善的;其次,教师自己不出面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使学生感到教师无能,而会更加轻视和不尊重他,甚至使学生对教师通过有权力的领导或班主任来“制裁”自己而感到愤恨,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关系更紧张。如果教师以诚恳的严于律己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怎样上好课,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就会为教师的真诚态度所感动,他们会佩服教师的气量,对自己不良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与教师真诚合作。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不但要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服,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互相强化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同一信息重复出现,增加了它的强度;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时候,就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因为它们不知道应该接受教师的哪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是认为教师的行为是更真实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冬天上操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学生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非常敏感的。学生对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信任的,会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纪律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产生鄙视、厌恶。在没有威信的教师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而且那些没有表现出纪律问题的学生也会心照不宣地暗中支持这些“捣乱分子”。在这里,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我们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

当然,解决纪律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具体办法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是它们的原则和原理是相同的。

猜你喜欢
守纪律纪律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把“守纪律、讲规矩”融入医院人文管理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纪律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