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的印度人,称霸硅谷无敌手

2016-04-29 00:00:00符蓝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6年9期

当我们对印度的印象还停留在愚昧、落后、环境脏乱差、强奸案频发时,殊不知印度人在海外的成就已经远远甩出我们几条街。他们不仅成为谷歌、微软、Adobe、百事可乐等跨国公司的巨头,还频频在政界崭露头角。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加拿大4席内阁部长全由印度人担任。而那时,我们还在为谭耕成为首位具有中国大陆移民背景的加拿大联邦议员而欢欣鼓舞。

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舞台上,印度裔移民经常比华裔移民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他们很多人在国家机器内任高官,在巨型公司里任高管,打破了白人垄断的职场天花板。同样属于移民,为什么唯独印度裔能与白人相抗衡?和印度同事有过“相爱相杀”经历的华裔程序员曹磊,亲述了答案……

抱团取暖,绝不内斗

2015年3月20日,曹磊从美国加州硅谷的苹果公司研发室出来,匆匆赶往公司餐厅吃饭,刚把餐具放上桌,便听到一旁的印度同事萨尔曼用他那奇怪的印式英语高谈阔论,身旁一堆人笑得乐不可支。曹磊脸色一沉,匆匆扒了几口饭,便离开了餐厅。

萨尔曼是曹磊的大学同学,两人同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计算机工程专业,一同在毕业后进入苹果公司总部,担任软件工程师。可这不但没有令曹磊开心,反而让他气愤,因为萨尔曼是走后门进来的。

曹磊永远也忘不了来苹果公司面试那天。那是2013年2月,当他匆匆赶到面试现场,碰巧遇上萨尔曼从面试房间里出来。萨尔曼的专业成绩在学校只能算中等,而苹果公司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格,他如何能获得面试机会?正疑惑间,萨尔曼却走过来高兴地告诉曹磊:“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面试官是一位印度人,看来老天注定要我进苹果公司。”

早听说过印度人爱抱团,可面试官与萨尔曼素不相识,怎么会帮助他进公司呢?曹磊并不相信萨尔曼的话。可当他到苹果公司入职时,再次遇上同来报到的萨尔曼,得知两人分在同一组,小组负责人正是那位印度面试官,曹磊不得不信了那句传言。

为了省钱,曹磊与萨尔曼租住在同一套公寓里。闲聊中听到萨尔曼的叙述,曹磊才明白印度人的抱团意识有多强。他们那位拥有人事权的印度上司,招聘时不仅对萨尔曼大开方便之门,更是对所有印度裔应聘者“高抬贵手”。在他手上招进来的人,除了曹磊跟一位美国人外,其余全是印度人。他们的抱团不是像华人那样仅扶持自己认识的人,而是帮助所有印度同胞。公司只要招进一个印度裔,很快就会诞生一个印度裔团体。他们互帮互助,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甚至能批量发展形成垄断。

不仅如此,印度裔还乐于建立本民族的创业生态圈。2013年3月,刚进公司的第一个周末,曹磊还在呼呼大睡,萨尔曼便跟着印度上司去参加了印度企业家联盟举办的活动。

晚上回来后,萨尔曼兴冲冲地跟曹磊讲述他在活动中的见闻。曹磊这才知道,不像国内的商业“联盟”千千万,印度只有一个商业联盟,就是“印度企业家联盟”。那些已经在各行各业饶有成就的印度企业家们,非常乐于跟年轻的同胞分享自己的资源,包括人脉、经验、最新的商业信息,甚至是资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他们卖力地帮助同胞创业,能够加速印度人创新的孵化,不断提升印度人在硅谷的地位。

虽未亲身经历,曹磊却从一位华人朋友那里得知了印度人团结的故事。

曹磊的华人朋友在一家创办不久的科技公司做软件开发。由于项目经理不懂变通,一味按照原来的思路开发,导致项目停滞,产品无法在规定时间里上线,更不用说拿到至关重要的A轮融资。正当那时,组里的一位印度工程师工作上出了点小毛病,害怕承担责任的项目经理于是借题发挥,将失败的原因推到那位印度工程师身上。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引来了公司所有印度人的集体愤怒。他们纷纷站出来,在董事会上为自己的同胞讨公道,甚至不惜当面与经理交恶。经理被这一阵仗吓住了,最后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朋友说完后,忍不住感慨:“要是咱们也能这样团结就好了。”

曹磊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在美国商界,印度就只有这一个联盟。但这一个联盟便能抵过华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组织。华人组织虽多,互相间联系却不紧密,遇到大事时会结成联盟,平时则各顾各的圈子。并且,自小受传统教育的华人,在职场里更小心谨慎。他们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拉帮结派,特别是处于中高级管理层的华人,为了避嫌可能会对同胞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冷淡。

而印度受英国殖民一百多年,思想上更西化。只要能获得成功,他们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于是,不同于华人谨慎地在自己族裔小圈子里闭门造车,他们是步调一致地将这辆“车”上的所有印度成员一同拉上主流社会的大马路。

埋头苦干,不如喝茶

入职一个月后,小组分到一个开发任务,负责人让曹磊跟萨尔曼共同负责某一部分的研发。曹磊很珍惜这个展示能力的机会,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解决技术问题上。可当他全身心投入,忙到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时,却发现萨尔曼在茶水间里,跟其他团队的人喝茶聊天。

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同事,萨尔曼都热情地与大家分享着他从印度带来的大吉岭红茶。萨尔曼告诉曹磊,这是“喝茶社交”。一个星期下来,萨尔曼不仅摸清了各个部门的情况,而且几乎每个部门里都有他熟识的人。

有一次,曹磊路过茶水间,意外听到萨尔曼跟经理的谈话内容。“您知道,为了工作,我每天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喝杯咖啡提神。”曹磊这才明白,萨尔曼每天跟人喝咖啡聊天,都是在宣扬自己的功劳。

曹磊的脸顿时因气愤而涨得通红,经理走后,他在茶水间堵住萨尔曼,气愤地指责:“萨尔曼,你不觉得自己很无耻吗?”面对激动的曹磊,萨尔曼却表现得很平静坦然。他觉得曹磊凭硬本事立足,而自己靠软实力竞争,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曹磊见萨尔曼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还振振有词,简直不可理喻。古人云:近君子,远小人。此后,除非必要的工作讨论,曹磊平时几乎不与萨尔曼交流。但曹磊的态度,并未影响萨尔曼继续展示他的软实力。加上有印度上司的推波助澜,项目做完后,几乎整层楼的人都知道了萨尔曼。他不仅拿到了比曹磊更高的奖金,还被人们贴上积极、勤奋、愿意付出的标签。

曹磊气不过,去找负责这个项目的白人主管理论。白人主管却告诉曹磊,萨尔曼在技术不如曹磊的情况下,能主动设法获得他人关注,在竞争中取胜,这便是他的能力。在美国职场,硬本事很重要,但软实力才是一个人发展更好的基础。

曹磊恍然大悟,“听话”、“顺从”这些中国人认为的优点,对美国人来说其实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即便中国人颇有才华,也只能成为一个技术好的员工,却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其他领域成为领袖人物。

虽知如此,但郁闷的曹磊还是忍不住跟朋友抱怨萨尔曼的“厚黑”。朋友们深有同感,纷纷说起自己公司印度同事的不地道。曹磊这才明白,这是印度人的普遍作风。他们擅长办公室政治。相比之下,华人的英语虽不差,但性格内秀,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短处,因而显得不善交流。于是,当华人埋头跟计算机打交道时,印度人已经四处宣传,给自己树立了良好口碑。当工作完成时,相比于低调沉默的华人,他们便很容易抢得功劳。

在座的一位华人朋友告诉曹磊,印度人之所以更容易在职场上获得晋升,是因为他们的脸皮够厚。这位朋友气愤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在一年前,公司来了一位印度同事。那位同事为了晋升,在老板面前极尽谄媚。老板喜欢看足球赛,那位连球队都弄不清的印度裔便开始关注足球。他私下里打听到老板喜爱曼彻斯特联队,于是恶补这支球队的知识,每次逮着机会,便跟老板大谈特谈。老板抱怨儿子不爱学习,他便猛夸老板的儿子游泳好,将来能进国家队,乐得老板眉开眼笑。

总之,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以老板的话唯命是从,根本不管是对是错。员工们私下里议论他就像老板的一条狗,可这也阻挡不了他取代曹磊那位业绩更好的华人朋友,成为公司市场部经理。

如果自己不去争取,机会是不会被动降临的。这是印度人对于机遇的看法,他们还认为,任何经验只要有闪光的过人之处,便有它存在的理由。印度人非常善于给自己创造条件,并且见缝插针,下手快狠准。而讲原则、脸皮薄的中国人,在职场上遇见这样的印度人,自然就不是对手了。

聪明勤奋,破釜沉舟

曹磊原以为印度国家贫穷落后,萨尔曼家庭条件不好,才费尽心思想要出人头地。可是有一次,萨尔曼与居住在新德里的父母视频,曹磊看见萨尔曼家富丽堂皇,父母的身后还站着两个拱手而立的仆人。原来,萨尔曼的父亲是新德里的高官,母亲是大型外企的投资人。

“既然家里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如此在乎升职加薪?”曹磊禁不住问出心中疑惑。而他的问题却让萨尔曼疑惑,他并不觉得这两件事是矛盾的。印度人认为职场就应该竞争,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对他们来说不是贬低而是夸奖。而我们中国人从小在“雪中送炭、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中长大,被灌输的都是与人为善、不争不抢的理念。与从小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印度人相比,便少了许多竞争优势。当我们还在适应环境的阶段,印度人早已融入美国职场,并且如鱼得水了。

曹磊虽然不喜欢萨尔曼的厚黑作风,但他不得不承认萨尔曼的优点。作为印度的富二代,萨尔曼却是个能吃苦受累的家伙。大学期间,曹磊完全不知道萨尔曼家庭条件优渥。他并不像中国的某些富二代那样挥金如土。反而,他穿平价的衣服、买超市晚上打折的面包,甚至还在一家西餐厅里当服务生赚零花钱。

如今回想起来,这种低调的作风让曹磊十分感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攀比风气蔓延。在国内时,大家比车比房比穿戴,来到国外,依然比职位比年薪。而印度人喜欢努力往上爬,却不喜欢将这种事当做自己的谈资。曹磊有时竟觉得,与其心累地去面对一些华人朋友的攀比,还不如与萨尔曼待在一起令人舒适。

在与萨尔曼的相处中,曹磊发现了印度人在海外职场上强于华人的一个最重要原因。2015年的某个星期六下午,曹磊在国内的高中同学华子来看望他。华子全家刚移民美国不久,说起办理移民手续的事。

华子得意地告诉曹磊,他特意留了一手。原来,华子自己加入美国国籍,却让妻子保留中国国籍而只拿永居卡。华子嘲讽地说道:“我们公司有个特傻的印度人,不仅全家入籍,还特别热衷美国政治。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他兴奋得跟中彩票一样。家附近没有投票点,还特意开车两个多小时,到一家杂货超市的投票站去投票。”华子说完,不置可否地摇摇头。

曹磊非常理解华子的感受。他刚来美国时也是这样认为,但后来他发现,入籍对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很重要。不入籍,就没有选举权,就不能在选举中投票。而不表明立场,当政者自然就不会在乎。

各类选举过后,当局会统计出选民的族裔。发声强劲的族裔,政治家们都会重视并刻意拉拢。从这一点上看,印度人不但不傻,还很聪明。

对印度人来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他们在海外入籍后,便将这个国家当做故土来建设。而华人故土观念重,移民时大多选择“国际家庭”。就是像华子一样,夫妻一方加入新国籍,另一方保留中国国籍。大家潜意识里会觉得万一混不好,还可以“落叶归根”。受这种想法影响,做事情自然难以百分之百投入。硅谷的大佬们,肯定不会让一个没有融入感的人成为管理者。

印度人那种彻底的融入感,曹磊从萨尔曼身上也能看见。2015年年底,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加拿大决定在短期内接纳25000名叙利亚难民。萨尔曼的叔叔前几年移民加拿大,如今在全国面对难民潮压力之际,叔叔决定将房子让出来,供难民暂时栖身,以表对加拿大批准他们移民的感激之情。萨尔曼父母为支持叔叔的决定,打算拿出积蓄在加拿大买一栋楼,帮助政府安置难民。

听说此事,曹磊轻轻叹了口气。虽然心里还是不服,可曹磊必须承认印度裔在某些方面比华人更胜一筹。他们适应能力强,懂得互帮互助,虽不如中国人聪明有才华,但不攀比又肯吃苦,愿意放低姿态去达到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前进赶超对手。曹磊觉得,这才是身为海外华人应该奋斗的目标。

编辑/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