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管理国家的两种方略。对以德治国,我们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优良道德传统,注意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几个环节,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才能顺利推进以德治国的实施。
关键词:法治;德治;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德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实施以德治国,就必须提高我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这个道德水平就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来提高,显然这将关系到以德治国的效果。
一、德治与法治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治是法律的道德基础,法治是德治的法律保障。法治在治国方略中居于基础地位,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底线,德治具有从属地位。只有建立必要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德治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作用;其次法治必须以德治为精神基础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次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二、德治内涵
当前以德治国的内涵概括起来应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德治国是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借助于道德的力量来维护我们的社会,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以德治国首先应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要求和教育我们的干部,其次要以社会主义道德来教育人民、教育和培养我们的青年,加强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德治”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社会舆论,建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帮助人们进行沟通,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为他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思想道德建设在共同理想的前提下,允许多种道德规范并存,既体现新时期道德的先进性,也保证了道德建设的广泛性。
(二)阶段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爱中华民族是检验我们民族道德水平高低的一个试金石。同时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提出不同的内容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有利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理论研究,夯实其理论基础,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清新形势,把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利弊,大胆学习和借鉴,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四)制度、机制、评判标准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要提高民族素质就必须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道德标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使每一个社会公民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和要求约束自己,完善自己。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还必须把道德评价体系与监督机制和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相适应。因为“德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公民的道德规范、道德自律,而这个道德规范的作用必须以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为前提,加强思想道德的环境建设。
(五)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坚定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党内外的风气就好;凡是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不好,党内外就歪风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亿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和优势,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着手,教育和引导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采用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帮助后进,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注重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身教重于言教等原则,促进大众道德的转化,提升道德境界,规范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孙庆民.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4):83.
[2]胡锦涛.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光明日报,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