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信息相互碰撞,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也给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入党动机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端正入党动机。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动机;影响因素
新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我国大学生出现入党政治信仰模糊,政治意识淡薄,入党动机多样化的现象,从而使高校入党动机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值得我们去关注,有必要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的原因,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影响大学生入党的动机,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
一、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冲击
1.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同时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无不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影响入党动机的一个重要经济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环境。如今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就业竞争激励,大学生必须要不断的积累就业砝码,入党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在就业买方市场中,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除了各种能力和成绩外,也十分看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素质,党员无形中成为某些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有的甚至直接将党员身份设置为就业门槛。
2.社会失范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
失范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1]。当前我国社会依然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社会结构体系、社会规范在不断的受到冲击,并逐步走向瓦解,但是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却还没有建立,需要较长时间来实现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在结构化到重新整合之间的过度时期,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再社会化过程中迷失方向。”[2]社会失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日趋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选择。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最初级的功能单位,在引导子女入党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家庭成员对党的态度直接决定子女们入党的动机,有些家长是受过党培养的老党员,有较强的党性原则,在督促子女入党中起到关键作用,努力端正子女的入党动机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党员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强迫自己的子女入党,作为家长在他人面前攀比、炫耀的有力“资本”,而这样“被入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家庭影响是形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史是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有效保证。
(二)高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向学生授业解惑、规范学生价值观和各种行为的社会组织。学校,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学校各级党支部,负责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考察和培养。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党支部在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上存在各种形式的问题,党支部工作形式化,敷衍了事,缺乏工作活力;对大学生党员的考察、发展,只注重初期的教育考察,忽视思想入党动机教育;党前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组织工作的失位、缺位,慢慢的大学生入党动机扭曲,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大学生混到组织中,影响了党员整体素质,也是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强度波动不定。
个体在群体环境中,行为必然受到其影响并发生变化。大学生入党动机中,有不少学生就是属于盲目从众心理,周围同学都入党,自己随大流也提交入党申请。此外,同学群体中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学生入党动机。许多大学生将身边的优秀学生党员作为“参照群体”,而一旦这些“参照群体”行为失范,没有发挥模范作用,那么,会给其他大学生入党带来“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动机形成的内部原因就是人的需要。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动机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行为特征各异。现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产生源于他们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需要。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对党有着深刻的记忆,他们将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且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也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加强自我理论修养,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入党动机的形成。二是虚荣心的需要。中国人普遍存在“面子”问题,大学生也不例外。一旦大学生能入党,从而在心理上取得和他人相比的优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学生在其入党思想和动机不正确,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端正入党态度。三是成就感的需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者,总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而不甘心落后于团队,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希望发挥能力的内在欲望相当强烈,成就需要使他们渴望加入党组织,真正成为一名政治过硬、业务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环境对大学生入党动机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中,探讨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内因固然很重要,解决入党动机问题,首先就要从自身找原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而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而环境系统中各个环境层面在影响动机形成过程中也不是封闭隔绝的, 它们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形成一个由动态过渡带连接的社会环境整体。研究大学生入党动机就必须把大学生放在社会整体环境之中,综合考虑各种环境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互动关系。
二、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就必须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出发,从这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基层党组织要有效组织大学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让他们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加强党史教育。学校的党前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组织开展党知识竞赛性质的学习活动,外出学习参观等形式。其次,高校学生工作也必须去功利化,培育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些学生认为学校的各种评优评先,都是以党员身份为门槛,或者拿党员身份作为评优评先的砝码。这种功利主义在校园内盛行,极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学生组织必须净化、优化校园风气,为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树立奠定有利的环境基础。
(二)加强社会的正确引导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端正就必须依赖社会大环境的有效引导。从社会用人单位看,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条件是可以的,但不应简单化,认为党员是积极分子,不入党的就不积极,直观地把党员资格同先进性、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使入党成为就业的砝码。用人单位应该走出这种误区,从社会舆论上树立正确的导向。此外,要不断完善各项规范制度,打击社会各种丑陋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尤其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根治腐败、弘扬真、善、美,净化社会风气。
(三)加强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必须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强化家庭的教化功能,发挥对子女的正确教育、有利支持、有效监督的功能,使家庭思想教育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促使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在具体的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子女真正从思想上入党,而不仅仅看重从组织入党。对于已经入党(预备)或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子女,家庭成员要对其进行行为上的监督,观察他是否在履行一名共产主义者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端正关键还是自我修养的提高,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理想,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其次,大学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端正入党动机。要求入党的同学仅有入党的迫切希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最后,大学生还应当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完善的人格道德、心灵平衡和谐来提升思想境界。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心灵平衡和谐、提高思想境界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也是一致的。大学生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不攀比钱财,不贪图享受,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总之,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是相互联动的,共同引导、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扭曲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1]陆卫斌.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3):78.
[2]刘金山.功利主义主导下的人生价值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45-47.
作者简介: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