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2016-04-29 00:00:00耿小荃
今日财富 2016年2期

摘 要:动机、个性、兴趣、态度等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或情感因素。没有达到一定强度的动机,一个人要想学好第二语言是很难的,动机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激发第二语言学习的动机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动机;第二语言;学习意象

不同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是千差万别的,可以说这是由于外语学习的主体不同造成的,其中就包含着一个影响外语学习者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兴趣等。

一、为什么在二语习得中要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对某种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Rod Ellis解释了二语习得的动机:“由于对学习该语言的一种期望或需要,学习者为学习第二语言而作出的努力。”

对动机的分类,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导致了不同的分类结果。“动机分为两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父母的赞同、奖赏、惩罚、考试取得的高分等。根据Gardner的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溶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溶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趣。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出国旅游等而学习外语,带有更多功利性的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智力同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就可能使学生在学习成绩和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二、如何激发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学习动机的原则

心理学家经过概括有关研究结果后,关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归纳出了以下6个原则:

1.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注意和树立学习意象,减少焦虑;

2.利用学生的需要和内部动机;

3.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且丰富多彩;

4.帮助每个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不断地让其获得成功体验;

5.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责任心,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

6.提供反馈信息和内部控制.

(二)在二语习得中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

学习动机的激发就是把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一个潜藏于学生心里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将它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

1.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而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满足的追求。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们很少得到完全满足。求知需要位于第五层,属于成长需要。如果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难以培养出以求知需要为基础的学习动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首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和意义,如让学生了解英语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等,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爱学”。

2.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动机的迁移是指在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将其转变为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动力.”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唱英文歌,但不喜欢英语学习,教师可以把英文歌词当作听力填空题,让学生边听歌边完成题目。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类似的练习,老师就可利用学生唱英文歌的动机,并使其与英语学习发生关系,将其逐渐地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

3.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外语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式的外语教学模式,就是以让学生定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目的,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最终达到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至于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可自主选择,例如,上口语课,教师可以把班上同学进行分组,给每组同学布置一个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在课后做准备,在第二次上课时,每组进行角色表演。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4.注意调整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水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保持适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学习者引起和维持注意,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热情。一般来说,随着课题困难程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的最佳水平偏高,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动机的最佳水平偏低。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度激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在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兴趣。因此,要设法使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强烈求知欲,从而吸引他们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注意收集真正贴近生活习惯的、生动有趣的语言素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举办一些诸如“English Salon”、“English Corner”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尽可能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及可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等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增强其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

6.克服语言焦虑感,培养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信心和毅力。语言焦虑感是指学生在使用外语时,感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产生的紧张、害怕的感觉。语言焦虑感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或学习目的不明确,担心弱点被暴露而导致的。要克服这种语言焦虑感,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学生。

三、结语

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习者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才能使有关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成为实际上起作用的动力,并在学习的实际问题中使这种需要得到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Ellis,R.第二语言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