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激情,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索然无味的。教学中,运用好激情艺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情课堂;构建
在许多学生眼中,语文学科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认为只要记住了课本上的内容便是掌握了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气氛压抑,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堂气氛枯燥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逐渐成为师生头疼的问题。
一、激情课堂的特点
(一)语文教师因激情而魅力四射
语文教师因特有的身份而特别要有激情。有了激情,脸谱语言、肢体语言、身态语言、装饰语言、动作语言就特别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以至神采飞扬,激扬文字。有了激情,思维更敏捷、思路更清晰、思想更活跃、感情更丰富、涵养更优秀;有了激情,对事业全身心的追求是不懈的、有成的,并且更自信、更自励,时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责任感、使命感;有了激情,新课程理念活了,钻研教材活了,运用教具活了,采用方法活了,每个环节活了,并且充满了灵性;有了激情,听、说、读、写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综合实践的安排,都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人文性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了激情,有了魅力四射的形象、内蕴、人格、技巧、艺术等,定会使学生入目、入心、入情、入理、入神;有了激情,就有了生动的情境,有了感染人的意境,就又能产生新的激情,如此优化的循环,定会魅力无限。
(二)学生因激情而生机盎然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人,理应是主动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好奇好动的特征,自然决定了他们涌动激情。因激情,他们的志更显露,趣更浓厚,笑更灿烂,语更甜美,眼更迷人,行更活跃,思更童化,智更灵慧,呈现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状态。具体地说,有了激情,他们的预习会自发自主,会多角度触摸,多手段运用,多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他们进入课堂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精力集中,很快进入状态,少了无谓的组织教学,他们的思维会积极活跃,他们的发言会踊跃频繁,他们的理念会异彩纷呈,他们的作业会一丝不苟,他们的自主会有模有样,写作会有声有色,探索会有板有眼;他们的实践会全心、全情投入,他们的读会感情充沛,他们的说会滔滔不绝,他们的写会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本质意义的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整个是一种令人畅快淋漓的境界。
(三)交往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有激情的教师与有激情的学生本身已是“风光绮丽”,如果能够相得益彰,便是妙不可言。课堂上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发展,达成和谐的统一,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样的交往才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交往。教师的激情吸引、感染、召唤学生,学生的激情会升腾,学生的激情有时也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这样师生的激情共同升腾跌宕,一阵涌过一阵,一浪高于一浪,把课堂交往推向高潮,推向完美。师生有激情的共同保护、共同升腾,交往、互动、碰撞、对话,产生的是争议、认同、赞赏、信赖、接纳、深交的心动;产生的是勉励、鼓舞、振奋、图强的力量;产生的是求异、求同、求新、求优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思维火花;产生的是汉字说话、语言闪光、篇章传神、听有新意、说有新解、写有新论,知识新、理念新、体验新、感悟新、效果新的愉悦;产生的是对行为习惯、思想情操、课堂境界、人生目标的更好追求;产生的是师生相和、生生相融、妙趣横生、精辟透彻、酣畅淋漓、妙手天成、余韵不绝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交往不正是新课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流光溢彩的交往吗?相反,师生冷淡、味同嚼蜡、死气沉沉,或只有一厢激情,特别是教师缺乏激情而严重抑制、泯灭学生本身的激情,怎么会有好的氛围、好的交往效果呢?
二、激情课堂的构建
(一)须对教材熟谙于心、备课充分,要让自己充满自信。老师为了上一堂课,必须备好课,把教材的每一环节设计周全,哪怕是两个语言点之间的过渡性的连接语言,如何讲,如何引出另一个知识点,如何启发,心中明了;课堂中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如何处理重点难点等都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而反三,让学生浸淫在文学、文化的氛围中,学生听之如醉,课堂教学激情不求而至。试想,对教材的一知半解,语言结巴不畅,这类课堂会有激情吗?
(二)有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课堂是让老师尽情发挥、大展身手的舞台,应当有丰富的、激昂的语言。语文学科老师的语言应当力求生动,充满感情,追求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课堂上我十分推崇语调的抑扬顿挫,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语境。
再说说肢体语言。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用好肢体语言太重要了,学生会被你感染,这也是一种很是形象的、直观的语言,共鸣之声也来了,所以我建议老师们恰当地来一些手舞足蹈。
(三)激情的源头来自于教师的爱心。教师有了一种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爱,才会有激情的焕发。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使得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由热爱尊敬老师到热爱这门课程。一个关心学生且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爱戴和好感。列宁也说过: “爱是教育的别名。”由此看来,带着感情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舞台。前苏联的一名教育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蹲下身子来去看学生。杜威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魏书生教育的成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体,尊重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应给予充分关注,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本身就是无价的。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产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处主体意识、独立的个体意识,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我们的课堂再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千课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充满生气的局面。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激情,教学需要激情,创造语文的激情课堂,点燃语文教师激情,把激情的火花燃烧学生的心灵,培养富有激情的人才。在激情充溢的语文课堂中,让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快乐和课堂教学的成果吧!
参考文献:
[1]陈星,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途径,《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5年9期.
[2]王金霞,语文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激情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