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结构的影响

2016-04-29 00:00:00陈佳良
今日财富 2016年2期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因为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而忽略了城市规模差异造成的结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城市规模与服务业结构的关系发现,很多传统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与城市规模关系显著,而现代服务业大多与之无关且与城镇化率关系显著,但其中房地产行业与城市规模显著负相关;各个产业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工业化程度的影响差异很大。

关键词:城市规模; 服务业结构; 城镇化; 地区经济 ;工业化程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镇人口高达7.4亿人,然而这一比率距发达国家水平的70%左右仍存在差距,因此未来我国城镇化的上升空间较大。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肥沃的城市土壤也孕育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镇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城镇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 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此外, 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与不可运输性, 使服务产品的发展要有足够的人口规模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只有发展服务业才能将一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更加集聚的空间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来看, 服务业发展是提高城镇化率乃至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与阶段性要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突出了服务业发展在城镇化中的地位。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服务业内部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服务行业的种类在原有分类上不断完善,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但是受到城市市场规模的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另一方面,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在生产率,从而在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禀赋需求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距上。而在我国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这种就业吸纳能力的差距就直接导致城市竞争力的差异。介于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结构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城镇化与服务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布莱恩·贝利,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该国的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影响、互为因果。经济学家Clark Colin (1940)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角度进行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增长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逐渐向第一、二、三产业转移。Harris(1995)分析得出城市服务业的发展集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对服务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Messina(2004)在对OECD成员国的研究中发现,城镇化水平与政府部门规模、服务业就业人数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很多。李健英(2002)认为服务业在市场中的需求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城镇化影响服务业的结构与规模,而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聚集效益、外部经济效应以及扩散效应。洪银兴(2003)指出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同步性,城市规模越大市场容量就会越大,从而服务业越具备规模经济。江小涓和李辉(2004)则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得出结论: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

也有学者直接关注服务与就业形势。陈一(2014)认为我国尚有很大的劳动力吸纳空间,但是由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制约了服务业进一步促进就业的能力;陈凯(2008)分析了服务业结构与就业形势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服务业结构演进具有排挤和吸纳劳动力的双重作用,虽然会导致结构性失业,但从实际来看,结构演进往往带来更多的新兴产业,从而进一步吸纳社会然而,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都是城镇化率与各项经济指标的关系,从城市规模的角度出发探究服务业结构的研究还较少,这也是本文可能提供的新思路。虽然城镇化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城市化率越高城市功能越全面,服务业的市场前景越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本文认为在考察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结构时城市规模绝对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始指标,既可体现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也可以反应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各省省会城市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分析其与北上广等特大城市之间的结构差异,就可以引导劳动力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分配。

三、城市规模对服务业结构的分析

(一)模型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在探究城市规模与服务业结构时考虑城市的城镇化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支出情况来综合考虑。模型如下:其中,表示行业i的就业人数在城市中的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比,表示截距,间上的拓展,但是在以往很多国内外研究中衡量城市规模的变量很多都是城市人口数量,并且从数据的获得难度考虑,本文也使用城镇人口数量作为衡量标准。表示城市的城镇化率,表示城市的当年的城镇生产总值(这里取对数)。;表示地级市政府的公共支出(这里取对数),用以衡量政府对行业的干预能力,另外,若某行业的从业比例与城镇人口的一次项关系不显著,在模型中尝试加入二次项以进一步观察其影响。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以及各省级直辖市的统计年鉴,并参考各个城市统计局网站的2015年统计公报。由于省级统计年鉴统计内容的差异,很多省份并没有给出城市的从业人数,因此综合考虑后本文共采用全国15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

(三)回归结果分析

1.批发零售业

批发零售业与城市规模的一次关系不显著,因而加入二次项之后发现,批发零售业的就业比例与城镇人口数量呈现倒“U”的关系,且关系显著。二次型的峰值为910,也就是说在城镇人口达到910万之前该行业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同时城镇化率与从业比例的关系为负相关且显著,系数为-0.1165。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批发零售业的就业比例不断增加,但是若城镇化水平提高就会抑制从业比例进一步发展。

2.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

表中所示城镇人口对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的从业比例的影响为正,但只有在10%的水平下才显著,而其他因素对从业比例影响的显著性非常弱。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运输以及邮政仓储业绝大部分都是受国有企业管理,属于垄断行业,因而城市的行业就业量直接取决于城市人口带来的需求,而城市居民对于该行业的需求弹性较小,是城市功能的最基本保障,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属于“铁饭碗”,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计算机

从表中看到城镇化率对计算机服务业、软件行业的就业比例有着正向的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影响系数为0.02且显著;而城镇人口数量与之关系不显著。这一结果符合预期,作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的现代服务业,从事该行业仍需要相当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因此其就业比例往往受到其他快速发展的传统行业的稀释;而在高城镇化率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比较高,对于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就会越高,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产业的高集聚性也使得接受培训的成本和时间相对较短,现阶段行业的高收入与高成长性也使得这一行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4.水利及环境保护业

从表中发现水利及环境保护行业的就业比例与城镇人口关系不显著,但受城镇化率的正向影响。说明环保行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只有在城镇化率较高、功能更加全面的地区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政府支出与行业从业率成正比,现阶段作为主要受政府财政支持与管理的行业,但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地区GDP水平和从业比例正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5.餐饮住宿

表中所示餐饮住宿行业的从业比例与城镇人口正相关,且在10%的水平下比较显著。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居民对于餐饮行业的需求会提高,又因为从事餐饮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禀赋不高,因而对于从一二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大。而与批发零售业不同的是,住宿餐饮业并不存在二次的关系,因为与批发零售业相比,成为餐饮住宿行业的雇主需要更高的资金要求,因而大部分劳动力处于被雇佣的状态,更少受到租金及运营成本的影响;此外餐饮业也少有大型企业的高市场占有率,因而处在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6.金融及房地产

表中所示金融与房地产的就业比例和城镇化率均显著正相关,其系数分别为0.0328和0.0371。这一点与绝大部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情况相符。两个行业作为十几年来最热门的现代服务业,行业的高收入及快速发展的行业前景吸引着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社会资本都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这种高集聚性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城镇化率以及功能完善的地区才能满足。在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中两者存在差别,金融业受影响不明显,说明城市人口的增加并不能明显促进行业发展;而房地产业与城市规模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

7.租赁

同批发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城镇人口的一元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加入平方项之后关系显著,且为U型,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行业从业比例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且最小值点在x=970附近,在这一拐点上的人口数量也与批发零售业相似。

8.教育

如表所示,教育行业的从业比例与城镇人口成负相关但不显著。这是由于一方面行业本身对从业者的教育程度需求较高,因而并不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另外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教育行业并没有和市场有过多的接触,而是处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因此,城市规模扩大对于该行业的需求是平稳增加的。而从业比例的变动直接取决于地区其他行业从业人数的变动。

9.卫生社保

表中所示城市规模对卫生社保的影响为负且显著(系数为-0.000034)。从散点图中可以看到为什社保人数与城镇人口具有较强的正比关系,因此呈现负相关也是因为受到其他行业的稀释作用。

10.公共管理

如表所示公共管理行业的从业比例与城市人口关系不显著,但从散点图中看出,从业人数与城镇人口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其就业比例同样是受到其他行业的波动而产生的变化。同时城镇化率对从业比例的影响显著为正(系数为0.098)说明城镇化率提高带来城市功能的完善,政府部门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额外需求就要通过增加就业量来实现,因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服务业内各产业就业比例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类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城市规模存在二次关系,前者为倒U型,后者为U型;公共类服务业中教育和公共管理与城市规模无关且与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但医疗卫生与城市规模显著负相关且与城镇化率关系不显著;大部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不显著,但是房地产行业与之存在显著负相关,同时在与地区经济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相关性方面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内部都有很大差异。

全国宏观数据的分析与地区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说发展后劲充足,而现代服务业则更依赖于城镇化水平。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因此除了维持传统服务业的就业优势外,更应该吸引新兴服务产业的劳动者,对于现代服务业则应该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发展政策,不能盲目跃进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省会城市要在针对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对于批发零售业要增加其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从而可以减少租金和运营成本,同时可以参考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也要吸取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传统工业城市要首先扶持生产性服务业来防止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脱节造成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停滞;还要增加投入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业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能力培养和医疗设备的更新。

参考文献:

[1]李健英 《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相关性的中外差异舍析》南方经济 2002年08期.

[2]洪银兴 《城市功能意义的城镇化及其产业支持》经济学家 2003年2月.

[3]江小涓 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 2001年4月.

[4]陈一 王静 李翼 《我国蜮镇化迷程与服务北融合发展研究》 未来与发展 2014年05期.

作者简介:陈佳良 (1995-) ,男, 籍贯:辽宁,单位(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