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GDP以年均8%-9%的速度增加,伴随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尤为突出。调查发现,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名义收入比例为2. 57,而2011年该比例值上升到了3. 13,这说明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明显。彭定赞基于改进基尼系数模型测算中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该基尼系数大幅度超过了联合国相关组织界定的基尼系数警戒线。
然而,世界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城乡差距由大到小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民工工资的不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或将迎来转机。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关键作用。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研究国家整体金融发展怎样影响收入差距,多数文献是从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认为金融发展的总体局势加剧了收入差距。而从农村金融视角出发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较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麦金农和肖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个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Greenwood and Jovanovic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证明在经济发展开始起步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在长期中,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收入差距将缩小,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服从“倒U型”。这是由于在金融发展初期,少数高收入人群用到支付金融服务,获取金融服务的高收益,收入差距因而扩大,长期中,越来越多人能够负担金融服务成本,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
在这之后的一系列的外国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则认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金融发展要么扩大收入差距,要么缩小收入差距,而不是简单的“倒U型”关系。而Clark对1960-1995年间9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加速了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收入差距随之拉大,该结论不支持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另外,Ang 也研究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指出金融发展提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但是金融自由化使收入不平等。Jeanneney对贫困人口是否受益于金融发展进行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如果仅仅在方便交易和促进储蓄方面获得金融服务,他们不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而且成为金融不稳定的受害者。显而易见,目前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无一致定论。
(二)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内学者也开始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收入差距形成原因。陈钊、陆铭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认为金融发展水平和城乡收人差距拉大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章奇利用1978-1998年中国省际数据的研究结果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对城乡收人差距的拉大是正向作用,并且这种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万文全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78-2003年,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和收人分配服从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乔海曙和陈力认为从中国的县域金融截面来看,金融深度分位数小于20%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扩大;金融深度分位数在20% ~70%之间的地区,两者相关性不显著;而金融深度分位数大于70%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则显著缩小。这进一步论证了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的“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李志阳、刘振中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区分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指出从长期来看,金融规模扩大对城乡收入分配产生负面效应,而金融效率提高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从短期看,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都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内学者也开始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并加进了城镇化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叶志强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研究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反比例关系,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与金融发展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刘玉光、杨新铭和王博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确实发挥着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当前城乡之间的产业差异以及各种制度性障碍使得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相脱节,农村居民越来越不适应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都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胡振华和陈恒智(2013)研究表明农村金融规模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则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周泽炯和王磊证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动态关系。
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尚未获得一致结论,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与收入差距的分析大多起始于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讨论。许多文献对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探论。景楠和王彤认为我国金融业规模的增长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原因之一,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可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谭飞燕与李孟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城乡金融发展规模失衡、效率失衡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相关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金融发展的规模不平衡和效率不平衡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始于这样一个共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能代替金融发展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结论。从上述可以看出现有文献主要从理论阐述、实证检验及传播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理论前沿及存在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实了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城乡经济结构变迁的事实。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经济金融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革,收入不平等以及差距扩大作为经济发展事实,对经济稳定有重大冲击。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现象。
目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绝大部分县域还处于金融集聚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农村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则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城镇化进程加快也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发展确实发挥着拉大城乡收人差距的作用,原因在于当前城乡之间的产业差异以及各种制度性障碍使得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相脱节,农村居民越来越不适应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高,所以,城乡收人差距会随着金融发展而逐渐拉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收人差距最终会逐渐缩小,这是因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我们的计量检验中得以证实。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制约农村金融发展,城乡居民获取金融资源机会较少,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尽管中国的金融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是在不断地加大,原因就是金融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应在政策和制度改革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打破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源配置的壁垒,对特定部门实施金融倾斜的发展政策。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于金融发展是否能使所有群体得到均等的金融资源获取机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普惠金融,保障每个城乡经济个体享有金融权利均等的机会;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发展具有融合性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吸收金融资源;完善农业保障支持体系融支持农民增收,健全农业社会金融保障体系等对策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63-76.
[2]刘玉光,杨新铭,王博.金融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50-59.
[3]胡振华,陈恒智.农村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06):63-68.
[4]周泽炯,王磊.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分析及其检验[J].农村经济.2014(10):49-53.
[5]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02):71-75.
[6]孟兆娟.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经济实证.2013(09):143-145.
作者简介:刘侠(1990-),女,临沂市,2015级华东政法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