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2016-04-29 00:00:00张仁鹏
今日财富 2016年34期

贵州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摘 要: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和完善能够全面体现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进行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结合贵州大学的办学理念,传承优良的教育传统与特色,体现“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办学定位,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培养;自动化;教学环节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体系优化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从整个4学年课程设置的比较松散型转向3学年的密集型。根据贵州大学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修订培养方案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出发,合理安排学时,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时,很注意把它们与电力生产和使用的实际联系起来,有些内容还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现场实拍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图片使所讲内容更直观、生动并切合实际。部分课程,如“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甚至把一些内容放到发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大多数课程都有其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有相应的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有相应的专业综合实验;就是“发电厂运行与控制”这样的选修课也有相应的专业综合实验。通过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电力系统导论”也是尽量结合发电厂和电网,特别是学校所处的南方电网的实际来讲授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和一些相关的前沿理论,以使讲授更生动并更易于理解。

二、本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进行修订的。将所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调整到第1、2、3、4、5、6学期完成,而第7、8学期进行校外企业联合培养。根据浙江及台州地区的行业特点以及最近几年和未来几年专业就业情况,专业限选修课分为检测与自动控制、电机与电器两个方向修习,学生在选定专业修读模块方向之后必须保证该模块方向课程修读的完整性及连贯性,在进行选修时要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本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了电机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对原有的单门课程实验进行整合,设置过程控制与总线技术综合设计、电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C语言程序设计由原计划的第2学期调整到第1学期完成,模拟电路由原计划的第3学期调整到第2学期完成。专业必修课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电气工程基础由原计划的第4学期调整到第3学期完成,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由原计划的第5学期调整到第4学期完成。

三、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

从本专业培养计划可看到,实践教学环节(未包括非独立设课的课程实验)有35周共 32 学分,占毕业总学分比例为17.3%,其学时(按 1 学分 18 学时计)占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的 33.6%。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1)“电路”、“电子技术”及“电机学”这三大电类基础课的实验独立设课,这部分有 5 学分。(2)电工实习考虑到金工实习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需要,而且为了弥补校外实习过程中眼看多,动手少(因电力安全运行要求)的欠缺,更为了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学校于 1998 年开始筹建校内电工实习基地。基地的实验方案及设备配置方案完全由本专业教师设计并提出。基地有配电柜 45 台套,每一个配电柜可模拟一个实际 10k V 配电线路出线间隔的所有一、二次设备。

(一)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专业课程后,给他们提供一个实际练兵的机会。通过实际的电力系统程序设计(如潮流程序设计)以及变电站设计等,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专业综合實验是结合各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计的几套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实验电厂自动监控实验室开设的机组启动、励磁调节、自动并列及测速、测压等一系列实验;利用高压实验室开设的电力变压器全套预防性试验;利用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开设的调度自动化综合实验等。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接线、实验中各个步骤的操作、问题的发现与排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验证,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和协调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历练。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各占两周,均在第七学期后期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

(二)校外实习

学校在广西境内多个大型水、火电厂以及一些超高压变电站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有实习协议。每年实习前,把实习大纲发过去,并跟厂、站教育培训部门讨论具体实习内容及安排。教育培训部门会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并联系有关部门安排参观和跟班实习。实习过程中及实习后均由厂方或学校分别安排两次以上考核。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现场教学,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亲身了解电力的生产、输送过程,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想方设法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四、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现代、未来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设定。尤其对于地方大专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传动、新能源电力并网控制、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应用开发、工业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