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但是,实践证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缺乏竞争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逆向效应”、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陷的问题,导致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从而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我们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一、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概念理解
学者王云龙对于农村金融资源概念的界定,即:农村金融资源是中国金融资源体系中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具有农业产业经济属性的各类货币、资本、信贷、制度、政策、组织、人力等金融性资源以及各类服务于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非银行性金融资源(如国家财政、农业领域的外资引进等)的总和。我认为,农村金融资源可从两方面分开理解,金融资源的农村性与农村金融的资源性,就是在一定的机制下对农村金融资源通过开发使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配置成果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农村金融配置问题不容忽视,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问题,才能准确有效的完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1.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缺乏竞争力
(1)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减少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其产业基础的地位毋庸置疑。可就其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利益比较来讲,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高成本性、低收益性不言而喻了,而且加之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也是情理之中了。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形式单一,资金实力不足,进一步弱化了金融的支持力度,也就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的短缺情况。
(2)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有数据显示,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5%,其中农业银行为7400亿元,占26.17%。到2006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农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估计仅为4%,远远低于国际的最低标准。服务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其资产质量普遍较差,历史包袱较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而且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服务意识不到位,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差,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缺乏竞争力。
2.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逆向效应”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政策形成了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逆向效应”。简单来说,“逆向效应”就是农村金融资源的反方向的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深化的进程严重滞后于城市地区,并且发达城市地区对落后农村地区现有金融资源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农村金融资源的经营性流失,是近年来随着银行类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与信贷政策上的变化而产生的,是农村最为普遍的一种逆向流失现象;二是即便是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农村经济文化水平整体落后,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金融人才,人才外流也是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一种重要组成;三是农村金融机构为追逐利益,主动性的将资金从农业领域中撤出,也是农村金融资源逆流的一种形式等等;金融配置的“逆向效应”有好多表现形式,只有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才能使金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陷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配置主体的问题不是导致经济发展的唯一问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陷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主要包括制度内因和政府外因。
(1)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目前,我国农业一直处于“适度保护”的状态,而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则是始终裹足不前。农业保险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农业保险业务的高风险、低利润甚至入不敷出的特点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对其缺乏足够的热情;其次是金融机构放款风险分散和专业机制缺乏。
(2)政府过度干预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很容易就会管理过度。当政府过度地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进行干预时,往往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次变革,事实上都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方式。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相比,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其实都是相悖的。
三、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我们要在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经济的有效率、可持续增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重心是如何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是不要政府干预,是政府适度管理,实现市场主动引導,国家辅助安全。只有保证市场和政府管理相结合,优化政府宏观调控,才能在放宽金融管制的基础上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2.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应实现三者协调发展,致力于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类型,调整现有金融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从资金,制度,法律法规,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农村资金需求者要改善信用状况,提升自身竞争力。
3.加快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改良进程
正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的问题,加快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我们要认识到农村金融主要面向“三农”,与城市金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农村金融需求比较分散。总之,要密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完善政策性金融,引导商业性金融,规范民间金融,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不断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比如我国应当加快促进互联网金融等新生金融形态在农村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