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推进党校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6-04-29 00:00:00邵泽义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6年7期

[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党校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如何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党校回答的重要理论课题。传统发展程式下,党校教学、科研和咨询凸显了模块分离、功能相斥、联动失衡等方面的表征。顺应发展要求,厘清党校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归依、问题阐释,进而探寻路径选择,既是对党校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又是对路径方法的积极找寻,对于深入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党校;教科咨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6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7-0041-04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一发展变化对党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后,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党校科研要紧紧围绕教学展开,以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校教育培训。”“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1]。这是中央对党校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研咨是党校的基本功能”[2]。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党校的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之间在科学耦合、协同发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党校不仅要更好的适应发展的新常态,而且迫切需要对如何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

一、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维度厘析

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程式是融合式发展和互通式发展。教科咨一体化发展既是形势的要求,也是党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既有本体维度的价值,又有客体维度的价值。以本体和客体为参照系,其价值主要体现为外延价值、内涵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一)外延价值:助推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迫在眉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凸显等。这些重要发展任务和问题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精准发力。这一方面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积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另一方面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功能和定位要加速转型,由原来的传统管理型转向现代服务型。党校作为咨询的重要机构和部门应顺势而为,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准确定位。党校有序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重大决策建言献策,对政策实施开展追踪研究,“努力把党校打造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的‘思想库’”[3],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内涵价值:服务党校发展新常态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党校发展也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表现为:干部教育受到领导干部学历和知识水平提高的影响需要转换范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影响需要拓展功能阈值;党校自身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需要启动全新模式;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展和效能发挥亟需推进等。党校顺势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实现教学、科研和咨询互通共融式发展,形成教学带动科研、咨询,科研支撑教学、咨询,咨询促进教学、科研的互动格局,在教学、科研、咨询、干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实现创新,对服务党校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潜在价值:助力党校教育特色新凸显

党校具有教育功能,其区别于其他国民教育特征在于针对特定教育对象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因而党校教育既有教育的普遍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及其他受教育对象的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回答迫使教学内容拓展;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快速发展和新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教学方法创新;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锋,发挥思想引领主阵地作用的方式方法亟需创新。面对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新问题,咨询功能的发挥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都要求党校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实现教学、科研和咨询的优势互补、功能耦合,有助于凸显党校的主体功能特色、干部教育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和咨询特色。

二、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科咨一体化发展模式与传统教学、科研和咨询发展模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同时还具有自身固有的属性特征。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其实现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横向:主体联动不足

教学、科研和咨询是党校不同的功能模块,在功能阈值方面各有其规定性,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教学、科研和咨询由于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一体化话语背景下表现出主体联动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为: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之间联系性不强、互动性偏弱、互补性乏力、制导性失范等。联系性不强,就是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三者在沟通对话方面存在一定的“信号盲区”。互动性偏弱,就是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的动态耦合度和目标预期度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互补性乏力,就是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在优势发挥和劣势补位问题上存在深度弥合的问题。制导性失范,就是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之间在相互制动、互为促进、功能传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范现象。教学、科研和咨询的主体联动不足既会导致主体性价值消解问题,又会导致功能单向度发挥问题,是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纵向:统筹协作乏力

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既是相对独立的功能主体,有各自的效能作用域,同时也存在统筹协作的问题。教学、科研和咨询的统筹协作乏力,是指在教学支撑科研和咨询、科研促进教学和咨询、咨询引导教学、科研的统筹协作方面显得乏力。换言之,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统筹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按照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要求,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之间的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解构,三者之间相互统筹、相互协作的模式需要重新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教科咨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一体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党校顺应发展的新常态。

(三)主体:功能展延偏窄

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各有功能定位,发挥其本质规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功能域的限定,以及受到制约因素的限制,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的功能拓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立足主体视阈观察,教学、科研和咨询的功能展延偏窄,即教学、科研和咨询主体的功能拓展、作用涵盖面积、辐射力、影响力、驱动力等方面的阈值存在偏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推进教科咨一体化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掣肘,既不利于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也不符合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这是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四)介体:途径载体缺位

教学、科研和咨询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主体自主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制度、方法、载体等介体的促成作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途径载体缺位是指,促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运行体制、保障系统等的缺位,这些途径载体的缺位,是阻滞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导致途径载体缺位的因素有多种类型,如:顶层设计不足、宏观规划不够、中观控制不强、微观追踪不力等。介体是联接教学、科研、咨询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途径载体的缺位问题,是在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五)客体:服务能力式微

教学、科研和咨询的根本诉求是服务主体、他体和价值输出。教学、科研和咨询的服务能力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能力的发挥,不仅有主体方面的规定性,同时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多种衡量向度和作用方式。基于客体维度讨论,文本述及的服务能力式微主要是指,服务本体发展的能力不断消解、服务他体的能力不断减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的能力不断消退。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能力的式微,是导致三者主体价值丧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进障碍,在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三、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途径探索

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是党校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党校顺应发展新常态,突出自身特色的根本要求。推动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带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路径选择也比较宽泛。综合考察,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深化改革,构建实效突出的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搭建互通共融的制度平台;整合资源,形成立体多元的主体格局;优化结构,建立协作有力的联动系统;创新方式,打造实而有效的服务体系。

(一)深化改革,构建实效突出的运行机制

在传统运行模式下,教学、科研、咨询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工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效能发挥方面各有侧重,存在教学、科研、咨询“三足鼎立”的格局。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咨询管理等部门,从效能整体发挥的维度考察,既要保持各自功能主体地位,又要实现融合共同发展,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和模式。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改革,突出创新,从体制层面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工作对话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互助合作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激发功能主体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运行和保障问题。

(二)强化保障,搭建互通共融的制度平台

制度平台是有效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教学、科研和咨询由于功能定位和效能规制的不同,在制度设计层面侧重于各自领域,也就因之形成了一些壁垒和障碍,在工作协调、部门协作、功能互补等方面形成了一些问题。推进教科咨一体化发展需要打破教学、科研、咨询之间的壁垒和障碍,整体上协同推进效能发挥和功能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协同发展,从根本上形成教学促进科研咨询、科研支撑教学咨询、咨询带动教学科研的互动发展格局。有效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发展需要构建协商制度、协作制度、融合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平台,着眼顶层设计、立足系统运行、有效实施保障,搭建立体化制度保障圈层。

(三)整合资源,形成立体多元的主体格局

发挥党校的特点和优势,深度挖掘并有效利用学校内外、系统内外资源,融合纵向和横向资源,充分发挥本校专家和专兼职教师、校外特约研究员、各类班次学员、区县党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类研究主体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开展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通过实施委托课题、招标课题、合作课题等方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切实发挥各类研究主体的优势和功能,使其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壮大科研力量、开展科研和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教科咨一体化发展。

(四)优化结构,建立协作有力的联动系统

优化教学、科研和咨询的建设结构、发展结构、协调结构,促进教学、科研和咨询三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的同时,积极发挥本身的辐射功能、影响功能和驱动功能。通过设计和组织建立协作有力的联动系统,实现三者精准发力、立体发力和持续发力。这个系统的主体就是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方式应该是联系密切、相互制导、功能互补、相互补位的;系统的设计包括领导组织、运行管理、目标控制、结果管控、制度设置、规章建立、保障措施等环节和模块;系统的搭建方式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程式,根本要求是实现闭环控制;系统的构建应该遵循动态原则、开放原则和对话原则等。建立协作有力的联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科研和资政咨询三者互相独立的问题,打通三者之间的界限,实现功能耦合和互相联动,对于有效推动教科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创新方式,打造实而有效的服务体系

围绕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积极利用报刊等传统媒体、网络等新兴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实现从需求端向供给端转变,不断增强自身供给能力。以方式载体为依托、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实而有效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的特点是立体多元的,涵盖国家、地方等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等组织;涉及社会、民生等领域;涉猎改革发展和稳定等方面。积极在现有基础上挖掘服务对象、展延服务面积,凸显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强势和优势。从服务受众视角,肯定党校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提高供给能力、增强服务能力,是推动党校教科咨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和强劲动力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1).

[2]朱逢春.推进西部地区党校教育现代化的对策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5,(12):205.

[3]副省级城市党校科研咨政作用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4,(5):127.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