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文章试从实际教学中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
中小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突出工作重点,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发地在未成年人头脑中产生,特别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有意识地加以灌输。灌输方式应多样化,如通过启发觉悟、言传身教,或是组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等多种方式影响未成年人,以达到核心价值观理论灌输的目的。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应尽的职能和义务,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要因地制宜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通过完善学校校歌、校训、校徽等,加强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等,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团)会、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促进良好校风形成,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泛开展“6.5环境日”、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从珍惜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衣食住行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持续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光盘行动,制止长流水、杜绝长明灯,形成校园节约氛围。
三要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网页,及时发布德育信息资讯,打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信息综合平台。加强对各类活动的宣传报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扩大覆盖、扩大影响。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树立自律意识和网络责任意识,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
二、突出分类指导,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年龄群体,由儿童期到青春期到青年前期、中期和后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层次差异。未成年人的社会阶层归属,发展水平,成熟程度也存在着现实的层次差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种差异性,采取区别对象,分层施教的策略,要按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原则,在细微之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要做好分层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制定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德育具体要求和活动常规,按梯次递进结构形成规范化和序列化的德育内容及实施要求。小学阶段教育学生初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懂得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社会生活基本常识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教育学生初步认识国情,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强化行为规范教育和法纪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科学意识。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阶段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劳动纪律、职业规范教育和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创业精神教育。
二要融入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推出一批优秀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精品课程和优秀案例。突出“五科统筹”,重点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研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科德育实效。
三要融入社会实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德育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扫墓祭英烈、参观国防教育活动室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普及民族团结知识为着力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用好用活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丰富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体验式劳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劳动习惯和劳动生活技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突出统筹兼顾,织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
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共同凝聚起未成年人时时受教育、处处得关爱的工作合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要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创造自我锻炼的环境、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确立正直高尚的人生观。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
二要加强家校合作。要通过学生活动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将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告知家长,注重学校与家庭协同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报告会等活动,完善家长委员会组织,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良性互动,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要加强部门合作。教育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努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教育,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开展“学校社区共建”活动,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王现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J].南方论刊,2014(2).
作者简介:马晓莉,女,1983年生,宁夏吴忠人,本科,二级教师,班主任,主要从事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