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

2016-04-29 00:00:00张金玲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

事。笔者在旁听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后,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本文是总结笔者在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中受到的启发,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语文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阅读课行云流水,引导“雪落无痕”,又力透千钧;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这节课对于笔者来说就是视觉的盛宴、精神的大餐,让笔者受到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享受,更让笔者懂得了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阅读教学有两个过程:一是从语言——思想内容,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即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二是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如果用自己的话怎么表达?即语文课应该怎么教。侯老师的语文课就完完全全将这些落到了实处。

一、紧扣文眼“壮士”,辐射全课教学

文眼是一节课的精要所在,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侯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板书课题后,直接提出质疑:“你理解壮士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理解之后,侯老师又让学生再读课前词语积累中的八个成语“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以身殉国、大义凛然、赴汤蹈火、舍生取义、气吞山河、力挽狂澜”,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按照这些成语做的人就是“壮士”。接着,侯老师介绍了2000年前狼牙山旁易水河畔的另一位壮士——荆轲,并出示了《易水歌》,既加深了学生对“壮士”的理解,又有历史的厚重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

在第三段的教学中,侯老师讲到战士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引导学生用成语“舍生取义”来概括,使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舍生取义的人即为壮士”,并说明在此段前作者用“战士”来揭示他们的身份,此后用“壮士”歌颂他们的“壮行”——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壮举”——舍生取义,跳下悬崖;“壮语”——高呼口号,视死如归;“壮气”——为国捐躯,浩气长存。由此可见“壮士”是本文的文眼,侯老师凭借以上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引领学生品味文眼之妙,揭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壮”的深刻内涵。

二、增强语文意识,感悟语言魅力

《新课标》中各年级段对学习语言的要求层层深入,从“了解”意思到体会“情意”,再到体会“表达效果”。可见捕捉住课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情意”及“表达效果”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一环。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显著的特点,感人至深、精彩凝练的词句比比皆是。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吸收精华,不仅会提高其语言运用水平,还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侯教师始终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为了让学生理解“壮士”的含义及其行为,补充了八个词语,紧抓住词语特点,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始终。对于其他的词语,随文揭示其内涵,体会人物的思想,理解词语,并指导运用。例如,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满腔怒火、全神贯注”,并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比较中理解“眺望”“望望”,进而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及为革命甘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侯教师不但引导学生确切地理解词语的概念,而且有意识地利用它们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英雄、崇拜英雄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思想—语言,过程和谐统一

侯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阅读课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然结合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如:第一个过程是初读,理清文章思路,给各段加小标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第二个过程是细读、研读,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不单单了解了内容,还要感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功夫,从而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读中来学写。教学中,侯老师思路清晰,始终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且通过语言与思维结合,语言与思想结合,以及对语言的读、思、悟来体会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完成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感悟,最后到运用的全过程。

四、读文形式多样,培养综合素养

侯老师运用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把它摆在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壮士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教师在教学中艺术性地指导朗读,以读促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语感,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五壮士的情怀。

五、读写结合练笔,培养语文素养

重视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下课时,侯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即在课前积累的八个词语中选择三到四个写几句赞美五壮士的话。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这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听了侯老师的课,笔者越发觉得,语文是艺术,语文是智慧,语文是思想,语文是灵魂。语文是生动的,语文是鲜活的。语文是需要用一生,去慢慢品,慢慢悟,慢慢融进生命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学习侯老师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同时学习其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以及人格魅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