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符号语言在交替传译笔记中的应用

2016-04-29 00:00:00温婧洋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交替传译通常使用于记者会、宴会致辞等场合。一段讲话有时可能长至20分钟,人脑无法储存如此大量的信息。为辅助交替传译过程,专业口译员通常会使用一种特殊的笔记工具,即符号语言。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语篇理解和关联原则等方面浅析符号语言在口译笔记中的应用,以期丰富口译员对笔记中符号语言的认知。

【关键词】交替传译;符号语言;笔记法;语篇层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与丰富的自然语言相比,符号语言在表达方面显得有些受限,不够充分。那么这样一种表现力有限的工具如何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呢?译员常使用符号,因为其书写便捷,并且符号所代表的声音或形状可以使译员很快回想起发言人所表达的词汇和内容。[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篇理解包括信息接收者在对信息内容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从单词和短语的表面意义,到个别话语的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再到对全部对话内容形成的整体理解,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同,心理表征的层次也不同。[2]在语篇理解的过程中,词汇知识和对当前语境的了解程度同等重要。若信息接收者能对发言的含义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那么便可以篇章为单位来理解发言内容。

根据关联原则,人的每句话都应以最小的处理成本来实现最大的语境效果。[3]从交替传译的角度来说,笔记的本质是要求译者将信息处理成本降低到最小,因此用关联原则来指导和分析笔记法是非常充分和有益的。然而,笔记的重点不只在于将所记的内容降到最少,更在于平衡笔记信息和脑记信息。笔记要靠手的活动,所以有时候会影响译员的精力分配。因此笔记的基本原则就是应该要减少译员的精力分配又要使笔记发挥唤醒记忆的作用。[4]比如,用单个符号来代表原文本中整段甚至更多的信息是很正常的。口译员在恢复所有这些信息时需迅速地消除笔记中的歧义,丰富符号内容。

有些人可能认为口译员无需将笔记符号所指代的词汇信息完整无误地再现,只需根据缩减至最少的符号语言和对源文本的记忆恢复出整体信息和隐含意义便可。但口译员不同于听众,听众往往要求前者尽最大努力保持信息的完整性。[5]这就意味着口译员在解读符号语言时不仅要输出大概信息和个别有趣的细节,还要在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基本还原所有事实。笔记符号的重点在于平衡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这一平衡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方面。外部因素包括语篇结构和密度,语速和音质,环境噪音以及听众人数等等,内部因素包括一般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常用语言和术语,智力和注意力,以及疲劳度和积极性等。

有时,详细的笔记可能会使口译员倾向于复制源语的语言结构,而干扰目的语表达。译员完全遵照源文本的表层结构原因之一可能是源语的表达方式具有特殊性,比如,合同谈判中的用词和句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口译员未能恰当地理解发言人表达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在大脑中形成的心理表征仅停留在源语的表面意义层面,而非深层意义层面,那么口译员的笔记将不可避免反映了源文本的句式和用词。熟练掌握所译领域的知识可以让笔记如虎添翼,口译员在译前充分了解所译领域及其术语也是理解信息的前提,理解无障碍才能灵活运用符号。同样,幻灯片,演讲稿和与上场口译重复的内容也可能影响笔记信息和脑记信息之间的平衡。通常情况下,若口译员事前获得了完整的书面文本,那么其已知信息很有可能在口译现场的笔记符号中反映出来,但这些符号所指代的信息通常也只停留在表层意义。

若想充分了解符号语言为什么能够辅助口译过程,我们需要探究符号语言的具体作用和使用符号语言的目的。使用符号语言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回忆起符号所指代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符号语言是源文本的辅助文本。对符号语言的理解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员对源文本建立和形成心理表征的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符号语言的能力。此外,口译笔记中的符号语言仅适用于具体口译任务中的某一个时间段,而且使用者和解读者都是同一个人,即口译员自己。笔记中的符号语言一般不具有自然语言中的语法特征,因此第三方无法解读,即使是口译员自己在口译任务结束一段时间后也难以立即解读。从功能上来说,笔译符号语言承载的大量隐含信息和其独特的性质与交替传译的特殊情景有关,口译员也应充分地利用这些特点。

参考文献

[1]冯建中.使用英语口译教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Van Dijk, T. A. W. Kintsch. 1983.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Sperber, D.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4]黄向荣.口译中的理解 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5]Seleskovitch, D. 1988. Der Konferenzdolmetscher. Sprache and Kommunikation. (Textcontext. Beiheft)[M]. Heidelberg: Groos.

作者简介:温婧洋,女,1991年生,吉林蛟河人,东北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