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词作,《声声慢》是词坛不可逾越的佳作之一,也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浓缩,艺术之美无与伦比。本文从叠词的运用、音乐韵律、构思层次和情景意境四方面着手,对其蕴含的艺术美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艺术美;叠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声声慢》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当时夫君赵明诚已死,家中十余屋书册毁于兵燹,而北宋灭亡,金兵入侵浙东,词人不得不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从家到国,各种灾难相继袭至,对李清照的心境和创作影响极大。与年少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羞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淡淡哀愁相比,《声声慢》凄婉哀恻,凝重压抑,可谓是词人血泪之作。无论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该词都称得上是经典,足以流传千古。
一、语言之美——妙用叠词
大量叠词运用,是此词广为传诵、备受赞誉的一个主要原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新颖,剑走偏锋,在之前的诗词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下半阕又有“点点滴滴”,全篇九个叠词十八叠字,在词史上算得上一次大胆创新。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留世200多首元曲小令,其中有一首全篇叠词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虽可称之为音韵和谐,自然朴素,但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叠词运用相比,实是判若云泥。非但缺少灵魂,就连情景结合也显得颇为勉强,反而给人一种玩弄文字的感觉。
从音韵学来看,“寻寻”为平声,作者情思忽起,心绪微扬;“觅觅”为入声,情思刚起,继而遽然敛收;“冷冷”为上声,音调稍有变化,自低而高;“清清”又回到平声,且接下来“凄凄”亦为平声,两个阴平连用,音清绵长,形成不可断绝之势,将内心凄苦哀叹而出,却并非一泻千里,而是明显在控制。“惨惨”两个上声字连用,若说前面是情感的酝酿,是河下暗流,到此处则倏然爆发,任心中悲苦肆意宣泄。但与常人不同的是,还未彻底宣泄完,词人便已郁结凝噎,蓦然爆发的情绪再次快速收敛。悲到极致,并非眼泪横流,苦水倾倒,而是少泪无语,这是种令灵魂随之颤动的伤痛。
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十四叠字既有引领下文的作用,也奠定了整篇词作的情感基调,具有统摄之效。可以说,后文的整个构思布局都是按照这七组叠词铺展开的。“寻寻觅觅”写词人的行为举动,“冷冷清清”重在描写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则由外而内,转至内心情感。更妙的是,三者之间还存在着逻辑联系,正因为寻觅,才感觉到环境冷清,继而引发心中的愁苦凄惨,愈是如此,愈要寻觅,不知不觉中,词人已陷入恶劣情绪循环。之后,作者描写了酒、风、雁、菊、窗、雨、桐等几种环境景物,伴随着的是词人的行为举动,包括饮酒、看雁、独坐、观花、听雨等。而词人的内心情感也在变化,从平淡到高亢,再到收敛,接着转为上扬,直至爆发,随后又转归平淡。
另外,诗词中其实是很忌讳重字的,诗人词人大都不敢轻易使用。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除了十八叠字,还用了三个“怎”字,发出三问,读者读完却浑然不觉,足可见李清照在词作上的造诣。所以,该词能够流传千古,开篇能够历来被称道,并非只是简单的叠字运用创新,在结构、音乐、层次、意境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之美——韵律和谐
《声声慢》这一词牌最早见于晁补之笔下,起初叫《胜胜慢》,后来蒋捷创作《声声慢·秋声》时,全篇只用“声”这一个字为韵,才改称《声声慢》。时人在填写《声声慢》时,多使用平声韵,而李清照则使用的是入声韵。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内含有音乐韵律之美。现在汉语言中已不存在入声了,古代的入声短而急促,比去声还要短,适合抒发内心凄凉悲苦,在音节上则显得拗怒有力。
李清照本人就精通汉字音律,在《词论》中也有明确叙述,对部分前人名家都(要)相当到位的评价。比如她强调歌词分五音(唇、舌、齿、鼻、喉),又分五声(宫、商、角、徵、羽),又分六律(即六阳六阴十二律),又分清浊轻重。舌音字和齿音字悠缓短促,音调低抑,在旋律上适宜表现低缓沉重,在情感上则多抒发内心悲苦。《声声慢》上下阕共97字,词人用了16个舌音字(淡、敌、堆、点、滴等),41个齿音字(寻寻、清清、乍、将、息、谁、自等)。齿音字比较难发,符合词人当时满腹悲苦无法诉说的状态,说明词人心情低落若失,孤独寂寥,所以才有了“寻寻觅觅”。难发并不代表不能发出,词人忍着心中剧痛,以近乎一半的齿音字写成此词,可谓是一字一顿,一字一泣。而从整体来看,音韵和谐,读来流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苦,给人一种幽咽婉转、循环往复之感。由于使用入声韵,情感变得急促连绵,仿佛无尽无止,难怪前人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评价。妙处不仅在此,除了音乐韵律,其中夹杂的情感也很有感染力,读来就如看到词人哽咽啜泣,一字一字书写之态。最后两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多半为舌音、齿音字,且交替使用,富有节奏感和极强的感染力。
用现代语言来讲,双声词指的是声母相同的词,叠韵词则为韵母相同的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双声叠韵在古代诗歌中有着广泛应用,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李清照深谙其中三昧,《声声慢》也多处运用有双声叠韵词。比如“还寒”,因属于平声,可以适当延长,强调环境之冷清。其他如“两盏”“怎生”都增强了音乐美。
三、层次之美——构思巧妙
词的格式虽然比诗自由,但也有篇幅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传达最多的信息和情感,需要词人从整体把握,精心构思。李清照《声声慢》全篇层次分明,虽然只是为了抒发愁,百字内却写了九个层次,开篇七组叠词,“寻寻觅觅”明写行为动作,暗写其精神之恍惚,词人并没有继续写寻觅什么,后面也没有交代寻觅结果。后人猜测她在怀念故国、思念夫君,有人言其在回忆韶华,重寻过往。但从写作背景来看,这种寻觅应该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因为词人内心太过烦闷郁结,所以痛苦失落中发出下意识的行动。“冷冷清清”是第二层次,在寻觅过程中,词人渐渐感受到了冷清,一方面交代了秋天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为由外而内的描写过渡,所以冷清既指环境氛围,又引出下面作者的心情。第三层次便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从个人写起,在行动中发现了环境状况,再从环境有感而发,返回内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只不过在词人连续叠词运用的创新中,效果更为明显,艺术境界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心情凄惨悲戚该当如何呢?作者开始了第四层描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转为写景,一般称春天为乍暖还寒,但从全篇背景分析,词的开始应该是从某天早晨开始的,古人有饮扶头酒的习惯,便是在卯时。暖应指秋阳初升,寒则指晓寒秋露,能够感受出气候的微微变化,可见词人之细腻。第五层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失落怅惘之下,作者只好饮酒,至于是消愁还是为了清醒,已经无关紧要了。此处自古有异议,另一版本为“晚来风急”,笔者较为赞同,一来和前面饮酒相呼应,二来后面有“到黄昏”之语,可见描写的是词人一天到晚的生活状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第六层,鸿雁在古代便有传书表达思念之意,可如今大雁飞过,虽是旧相识,却无音信可传,独留作者斯人憔悴伤心。继而转至第七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只可惜自己形神憔悴,已无力无心去摘折。第八层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到晚,孤身独坐,度日如年,这种心绪很难用语言表达。本以为作者会就此停笔,却在结尾之前再次写景,第九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秋雨、黄昏,尽是悲凉凄苦之意象,一句话连用三个意象,既点明了时间和前面呼应,又借景加深了内心情感的抒发。最后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言尽意不尽。纵观全词不难看出,词人有意借用赋的写法,在层次安排、布局构思上十分成功。
四、意境之美——情景交融
诗词中很多意象都有其多种寓意,比如菊花既能表示清高,又能表示凄凉。婉约词的特点更明显,大多词人都会选择一些常用意象,比如秋风、秋雨、梧桐、鸿雁、浊酒等。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描写了此类很多意象,从选景的角度来看,并无特别之处,但其艺术水平之所以更高,在于她用一些常见意象,经过组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前人写秋,以秋凉、秋寒为主,作者却用的是“乍暖还寒”,足见其感情之细腻,生活之无聊,更烘托出了当时的精神状态。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相联系,通过酒的消愁作用敌不过风的添愁力量,把意蕴翻到了新高度。写秋菊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梧桐细雨虽无新意,但放在两个直声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
五、结语
李清照作为词坛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创作了许多传诵极广、艺术价值极高的词,《声声慢》是其晚年所作,作者将半生经历和悲苦浓缩在短短的一阕词中,字字泣血,句句断肠。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拥有无限魅力。本文主要选了叠词、音乐、层次和意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着手,在今后研究中可以尝试。
参考文献
[1]赵宏伟.试论李清照《声声慢》之艺术美[J].青春岁月,2014(4).
[2]秦长栓.李清照的《声声慢》艺术美分析[J].美与时代,2014(9).
[3]王海燕.解读李清照《声声慢》之艺术特色[J].课程教育研究,2014(6).
[4]姜天平.音韵美的“绝唱”——李清照《声声慢》音韵美浅谈[J].语文学刊,2012(1).
[5]阳文湘.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J].职业,2012(12).
[6]姚玉坤,屈贝茜.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3(10).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