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华夏文化从诗歌开始。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趣,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通过朗读、想象、仿说进行教学,带着儿童与儿童诗相遇!
【关键词】营造氛围;朗读;想象;仿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华夏文化从诗歌开始。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早就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一种富有感情、节奏明快、分行表述、长短不一、想象奇特的艺术形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语文书,上下两册共编排了《秋叶飘飘》《影子》《两只鸟蛋》等19篇儿童诗。可见儿童诗文本已受到了教育专家的推崇和关注,已成了语言启蒙教材的一部分。
一、儿童诗的意义
中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曾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儿童诗虽然简单,却有深远、优美的意境与想象空间;儿童虽然简单,却有天真、稚拙的童言与奇思妙想。同时,儿童诗的劝谕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画面般的诗句、音乐般的韵律来表达的,更容易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孩子纯真稚嫩的心灵,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可见,儿童诗教学不仅是儿童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儿童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二、儿童诗的教学
(一)“读”占鳌头
(1)读准儿童诗。
要想读准儿童诗,老师的范读很关键。诗社第一次活动是教学问好诗。当诗打上去,孩子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一年级学生初入小学,拼音零起步,加上农村孩子识字基本上也是零起步,所以孩子们根本不会自由初读整首诗。于是我范读了一遍给他们一个整体感觉后,就一遍又一遍地请孩子们跟我读。没有了生字这一“拦路虎”,孩子们跟读得还是蛮开心的。开心就好!后来,随着拼音和识字教学的开展,孩子们读起儿童诗来越来越轻松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常常采用范读和跟读的阅读方法,来给儿童诗定个基调,所以说范读、跟读是读准儿童诗的基础。
(2)读出儿童诗的节奏。
儿童诗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它作为现代诗,诗人在创作时为抒情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常常出现不押韵的情况。他的情绪的波动往往通过诗的节奏来表达出来。儿童诗有诙谐活泼的,有柔和抒情的,有激情澎湃的,情绪不同,节奏各异,轻重缓急当然各不相同。我们会用音乐课中的一分音符、二分音符、三分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重音让学生来感受儿童诗的节奏,特别是在感叹词后面的停顿,要让学生有一种声无意连的感觉,犹如国画中的留白处。让学生在儿童诗的节奏中,不仅感受到听觉上的美感,还感受到诗人表情达意,耐人回味的意境。
(二)想象的翅膀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飞翔的精灵。孩子越小,越容易物我两忘。他那敏感的心灵和奇特的想象,会把自己和万物融合一起,难分彼此。一个景物促发想象、一个课题促发想象、一个句式促发想象。在想象的这一环节,老师要多听少说,多赞赏少否定,多激发少限制。
(三)仿说创诗
台湾地区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本人认为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让他写诗,是个过重的负担。根据儿童诗的遣词造句方式,让孩子口头模仿创造诗句,是行得通的。我们称之为“仿说”。儿童诗的创造手法有许多,比喻法、拟人法、摹声法、谐音法、互换法、错觉法等。根据一年级的接受能力,我们主要训练学生以下三种创造手法。
(1)比喻法。
比喻法,它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比成另一物。它使得我们的语言表现更为生动形象。学罢课文《荷叶圆圆》学生都知道文中把荷叶比作小蜻蜓的停机坪、小水珠的摇篮、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把散文诗改编为儿童诗。一个神奇的比喻,分行表述,就是一首儿童诗,师生一起编第一节儿童诗,接下去学生仿说,老师修改打字。
(2)拟人法。
把一些本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特点。当你听到孩子在跟碰倒的小板凳说对不起、跟叶上的小蜗牛聊个不停时,就会发现孩子与生俱来就会用拟人的创作手法。
(3)拟声法。
拟声法: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如下面这首儿童诗,孩子会知道“知了”因为学本领时骄傲自满总说“知了、知了”,所以最后悔恨说“迟了、迟了”。我们老师要帮学生揭开创造手法这一神秘的面纱——第一层拟声“知了、知了”表达自满的情绪;第二层拟声“迟了、迟了”是从“知了、知了”转化来的,赋予它新的含义,表达了后悔的情绪。学生会由此及彼,在别的儿童诗中碰到类似的手法,就会很准确直接地表达出来——这是拟声法。
儿童诗的创造手法听起来好像很深奥,你会说,怎么可以跟一年级孩子探究创造手法呢?实际上不然,当你把一首首儿童诗真实地呈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会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创造的奥妙。别把术语想得高深莫测,你不告诉学生,学生更加不知所云。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捅破创造手法这层窗户纸,让学生心明眼亮、视野开阔。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让我们带着儿童与儿童诗相遇吧!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