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教育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这也要求广大工作者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品行。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的意义、方法、表现进行探究,供同行业工作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格教育;价值观念;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语文教育对被教育对象的重要作用。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教育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增进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增进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内容、价值管理、审美水平的提升,这也要求广大工作者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行,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价值内涵
从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发展主体是对学生脑力、体力、思想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全面结合。高中语文能够使学生学会文学知识、体验生活中的各项情感。而反过来,作为一名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要深刻体会语文中蕴含的发展道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成人的过程中面临着外因和内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动摇。教师要深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精华,利用语文教育,用丰富的文学艺术去浸润高中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对“人格”这一词汇的含义产生更加全面的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心理能力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目的。
二、当前形势下高中语文人格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人格教育产生忽视
众所重视,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综合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决定人格教育是否成功的主导因素。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将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考试分值”“拿分重点”看得比较重,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还不够,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人格教育”只不过是教学理论,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出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格教育”名存实亡的局面。
(二)缺乏教育情感的融入
这项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有经验、有教龄的高中教师队伍中。一方面,由于他们从事教师职业的时间较长,所以部分教师对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发展尚不了解。单纯地将语文教育建立在机械灌输上,虽然使学生在考试答题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融入和实践积累。同时,这样毫无情感、缺乏思想的语文教学也严重制约着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人格教育的创新性不足
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创新。只有懂得“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但是很多教师对于人格教育的实施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我讲你听”这一阶段,没有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情景,所以使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人性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失衡。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居于表面。
三、强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教育的若干策略
(一)加大对人格教育的渗透力度
正所谓“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想要塑造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其首要方式就是培养教师的性格魅力。首先,教师要用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学生,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交流”的教育态度,树立独特的语文专业素养,使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水准。从而塑造一个积极、专业、幽默、阳光的教师形象。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公平工作的教育环境,分别采用合作教学和小组教学的发展形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培养,促使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积极实现团队的发展和协调能力,通过这项新颖、高效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提升学生对人格教育的认同
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格教育的发展深意,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语言、朗诵等基础,提升学生对人格教育的认同。把促进学生人格培养蕴含在“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在文学的世界中汲取优秀的文化知识,并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表面穿透下去,由表及里、深入解读,从而增加学生对文中思想的深刻感悟,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能够适应学习发展、日常交际的各项要求,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文学知识,所以为了提高人格教育的发展形态,教师要促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发展中脱离开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公益性、文化性的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来到当地敬老院、体验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美德。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基地,从中汲取全面的情感力量,并将其转换为学生内心的发展思想,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这些生活实践中蕴含的积极能量,将学生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发展到理性层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认识和感悟,并利用丰富的文学资源和优秀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取向,为青少年的发展积蓄正能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充分利用语文教育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学生的人格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未来都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琪.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干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作者简介:杨春雷,1975年生,男,回族,宁夏吴忠人,就职于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