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教学维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中笔者以“从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三个角度来阐释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够为当前从事此方面教学的工作人员,从借鉴和吸收的角度,探索出能够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物描写;写作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学生所要进行练习的作文体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而记叙文当中,除却对事件的描述和表达能力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各式各样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与此同时,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面临大量有关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段落,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这些描写的内容进行学习、掌握其技巧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吸收和借鉴一定素材资源的同时实现学为己用。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包括容貌、体态以及服饰和神态方面进行描写和刻画的过程。不同的人必然会拥有不同的外貌特征,而个体在思想、心理以及人生遭遇方面的千差万别,又会对人的外在形象和状态产生影响,使之呈现出完全迥异的特征。
(一)表象特征
举例来说,鲁迅先生在创作《孔乙己》时,用这样的语言来对其外在形象进行描述——“唯一站着喝酒且穿着长衫的人”“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着些许伤痕”“衣服又脏又破”——寥寥数语已经将孔乙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人生际遇一针见血地点了出来。他既要穿着长衫、维持自身作为一名读书人的尊严,却又改变不了自身穷困潦倒的落魄窘境。于是迂腐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而精魄的真实人生形成了两股相互冲撞的力量,这种矛盾、这种冲击体现在他的外表、体现在他的外貌上是岁月的沧桑感,是摇摆不定的矛盾性。因此,学生在阅读此段落可以吸收到的经验,就是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写,折射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生活境遇,从人物的表情、动作乃至目光当中反映出对作文当中有助于情节走向的内容的铺垫。
(二)修辞运用
相对于平铺直叙式的人物外貌描写,采用适当的修辞、一定的形容词或夸张的表达方式,会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明。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中,将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生动的同时,更蕴含了几分嘲讽的情感在这使用比喻的七个字当中,仿佛读者透过这样一个喻体,就能看到杨二嫂瘦骨伶仃的外貌下,一副尖酸刻薄的面孔。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利用修辞方法衬托人物外貌上的特征,同时让喻体成为承载作者赋予人物情感的宣泄物,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抓住细节
事实上茫茫人海当中,一个人是否能够周边的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不在于面孔上五官的布局,而是具有一定突出性和腔调性的细节特征。因此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细节特征进行反复渲染、突出强调。比如鲁迅先生的《一面》在进行人物刻画时,采用了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进行刻画,三处外貌特征的描写犹如一座摄像机立于所要刻画和描写的人物面前,随着镜头的不断推拉而呈现出更多的内容与特征,每一次都距离读者认知这个人物更近了一层。由此可见,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身份性格、人生境遇的部分,进行反复强调、细致刻画,要做到由表及里,而不是为了展现个体的全貌,让每一个部分(甚至是泯然与众的角度)都面面俱到。
二、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尤其是对话类的场面描写和自顾独白式的语言描写,是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写作方法。良好的语言运用,将会为作文带来传神、生动,如闻其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直指文章中心。
(一)身份语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角色,也有个人不同于他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个体的语言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完整的记录和呈现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生阅历。例如孔乙己一句著名的“窃书不算偷!”一个“窃”字和一个“偷”字,深刻地反映出了他有几分读书人思想,却又麻木不仁、封建迂腐的心态。而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就必须深刻认识一个问题,对人物个性塑造有用的语言并不在对,往往简明、扼要的几点就能提到“点睛”的作用。
(二)情境语言
所谓的情境语言指的是人物语言要契合主题、契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更要符合个体的性格特征。例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骗子、大臣以及市井上的小孩,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符合自身的角色定位、也符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论是骗子的指鹿为马、还是大臣的阿谀逢辰,抑或是小孩的天真无邪,都为整个童话故事的主题推动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当学生通过语言来烘托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把握语言的使用者,其个人的身份、所处环境,以及文章中的角色定位,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位。
三、动作描写
(一)动词的精雕细刻
任何动作都是人物内心的折射,因此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一定要注重对于动词的把握,尽量让每一个动词都成为人物情感的发声器。比如《范进中举》当中范进送屠户送银子的场景,“拳头‘舒’过来”“拳头‘缩’了回来”,一举一动非常清洗的刻画出了屠户的贪婪之心,将小市民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慢动作的语言回放
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进行细微描写,还会在读者心中产生犹如电影回放一样的慢镜头感、并能从人物的慢动作当中感受到作者赋予在文字当中的情感、人物通过肢体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态度。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当中,对父亲爬月台的几个动作的描写和刻画,仿佛慢镜头一般的推进。“攀、缩、倾”等几个动词,在不断被细致、被刻画的过程中,也传递出了儿子对父亲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辛酸,也折射出了父亲对儿子溢于言表的爱意。学生完全可以汲取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让作文中的人物,犹如电影中的主角,在慢镜头的语言中传递文章的主题和精神。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时汲取作文素材、借鉴写作方法最为直接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对人物外貌、心理以及动作描写方式的仔细品读、细细揣摩,却模仿或借鉴作者在进行人物塑造时落笔的角度,从可以为个人作文所服务的角度去临摹和改造,那么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笔下的人物将更加栩栩如生,焕发生命的光彩。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