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多一些“异口异声”

2016-04-29 00:00:00林万利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新课标诠释,新时期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构筑一套具有人本特色的时代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育忽视人的教育;新型语文教育以人为本,张扬个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人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以人为本;异口异声(个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教育活动。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由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目前,语文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育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诸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严重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国的语文教育实行的是传统的“驯授”型,这种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它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单向灌输,轻多向交流;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定性结论,轻主体发挥;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重最后结果,轻思维训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重智育教育,轻全面发展;重英才教育,轻面向全体……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又何以能得到张扬?近年来,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则越来越倾向于“训练”型,名曰“培养能力”,实则训练的只是考试的技巧,培养的只是应试的高手。其实,无论是“驯授”型,还是“训练”型,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们都严重忽视了“人的教育”。

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开的新课程改革,有望对这种旧的教育模式产生地震式的冲击,以后的课堂,那种众口一词“异口同声”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学生会喊出多种声音,甚至可能是“出人意料”的声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并且认真聆听、真诚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而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与过去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相比,它更强调阅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注重多元思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新课程就大大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加。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这在新课程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异口异声”——尊重学生差异的呼唤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异口异声”便体现了学生是有个体的学习者,允许并接纳“异口异声”便是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这从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角度来看,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具有“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接纳课堂中学“异口异声”生的“异口异声”。

二、“异口异声”——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

过去的“师道尊严”使师生关系失衡,处于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发展潜力。新课程下的师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师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更要有一颗能接纳学生言行的宽容之心。有人曾说,教师就是学生的严父慈母。但我觉得教师主要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呈现一种积极轻松的、自由上进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会有情绪上的“安全感”,才敢“异口异声”。

三、“异口异声”——开放性课堂的呼唤

传统的“填压式”教学,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教师重要学生围着自己转,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而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师未必就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可以试着走下来,亲近学生;教学未必就要在教室里上,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教学未必就一定要是“师问生答”,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总之,在开放的课堂中,过去的那种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了,“异口异声”的现象也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开发。

四、“异口异声”——培养创新精神的呼唤

在新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独创性,一个迷信权威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有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待课堂上学生的“别样的声音更要小心呵护和大胆倡导”。这样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得以迸发,创新精神才能得以锻炼。

总之,接纳学生的不同的声音,让课堂多一些“异口异声”,就是要摒弃“标准答案”,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善创新的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大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吧!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行动起来,在课堂上多多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吧!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林万利.让课堂多一些“异口异声”[J].网络科技时代,2008(14).

[3]李文茸. 对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15(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