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带读”的主体写作策略探究

2016-04-29 00:00:00殷蕾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语文教学长期处在教学改革的锋尖上,但要找到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需要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本文力图从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改变语文学习现状的策略,这个策略被命名为“以写带读”的主体写作策略。

【关键词】阅读;写作;带动;主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教学的“以读带写”,成为统治语文教学很长时间的做法,很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但由于对写作的认识和实践的探究不足,导致写作教学边缘化,“以读带写”甚至演变成了“以读代写”。据了解很多初中学校平时几乎没有作文训练,这种状况的直接影响就是初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指导记叙文写作比指导议论文还要困难。这是让人揪心的问题。

“以写带读”的策略并不是讨论写作和阅读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讨论通过调整“写”和“读”的顺序关系以及比例关系以期改变原来的一些低效的认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关键一——选好一套实用的写作教材

为“怎么写”提供借鉴价值的仍然是《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为便于表达,以下简称为《美》)。这套教材给人的启示也集中在它对“怎么写”的指导思想上。这种指导一部分来源于阅读中提供的暗示,一部分来源于明确的文字说明。所以以此为例来说明“怎么写”的问题就很清晰了。

这套教材的“微型写作课”与我们的写作内容和形式相当。不过这种写作完全是个人生活阅读的一种积累。编写者按照“个人叙述”“构思”“写稿”“修改”四个步骤进行指导。

“个人叙述”:“这三个故事(指阅读的文章)分别记述了主人公亲身经历中的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写一篇个人叙述,突出表现你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通过详细描述加强感情的深度帮助读者理解这次经历对你的意义。”

二、关键二——保证足够的写作训练时间

实施“以写带读”的写作策略不假以时日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至少要保证每周一半的时间(包括课内和课外)用于写作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体会表达的困扰,感受表达的愉悦,作文前后的阅读活动也会产生明确的目的,学生也就有了为写好而阅读的愿望。

在最初的写作实践中,如果因受课时少和学生参与能力低的限制,写作课时可以规定为每周2节课(不设计家庭写作练习)。半个学期保证18课时的写作活动。实施的班级可以选择重点班和普通班同时进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其他对照班级的写作课时占总课时的1/6—1/3,对照班级在正式的写作活动中效果明显比对照班好很多。尤其是议论文的结构安排,说理的思路要远优于其他班级,同时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属于阅读范畴)也有很大提高。写作训练的时间长,带来其他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是“以写带读”策略的可喜成果。

在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阶段,课时增加为每周3课时(包括课下练笔)。在半学期可以保证24课时的情况下,作文的反馈可以采用面批的形式,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会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写作愿望,为促进第二阶段阅读做好准备。

三、关键四——讲评与修改并行

讲评最好的方式是把要讲评的文章打印成正式的文稿。所选的文章或文段一定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具有可讲评的性质。而且选择要多样,便于从不同的侧面评价。这样可以保证讲评的完整,也可以保证讲评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保护学生的写作心理。教师要尽量在一学期里让更多学生的作文进入讲评的环节。

讲评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怎么写是好的,怎么写是不行的,或者是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如果只是表扬而不指出不足。就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对培养严谨的写作态度很不利;如果只是批评而不肯定,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畏惧感和挫败感,对培养写作信心很不利。所以针对同一篇文章或文段优缺点的点评,是带动学生彼此学习,彼此刺激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多阅读,要写好文章的意愿也才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如果只是学生潜在的想法,对阅读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必须让那种想法视觉化。所以设计讲评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加上一个内容:“给我的阅读启示。”这样学生有一个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的过程,并且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和同学交流这个结果。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很明确,就是写作过程的完成不是写作的全部目的,课后的阅读改变才是更高的境界。

比如,有的学生在横线上写着:“①要多读诗;②要关心时事;③多阅读人物传记。”也有的同学写道:“①要丰富阅读量;②多了解时政;③读传记要读出人物特点;④同一人物要读出新意。”

这样的写作指导既能达到阅读反思的目的,又会带领学生进入主动写作、高质量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应该是“以写带读”写作策略的最终目的。

讲评的过程看起来是写作活动的后续,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效阅读的过程,在讲评中可以发现学生阅读同学作品时表现出的评价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尤其是因为阅读的对象是同学,学生阅读的兴致更高,阅读的评价和鉴赏能力才会得到训练。

初步解决了“以写带读”策略中的“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就初步具备了实施策略的可能。相信不断完善这个策略的实施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低效局面。

当然今后的工作是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基础上编写出我们自己的配合“以写带读”策略的教材,把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写带读”一直以来是笔者直觉上认为更可行的策略,只是没有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这个策略的完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实践,阅读各种相关的论著。希望更多的同仁能参与到这个策略的实施活动中,也希望大家能共同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