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以学为主、自能读写”的“生本课堂”。在此要求下,笔者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预习案”的想法,并把它运用于实际教学,使预学案教学更适合当今的语文课堂,更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预习案;自学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我喜欢文学,但是我讨厌语文。”这话虽然有点极端,但不禁让笔者想起多年前网络上的另一句话:“语文,想说爱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什么作为我们母语课程的语文,会让很多学生爱不起来呢?许多年来,在一线奋斗的语文教师们,认认真真的备课,勤勤恳恳的在语文课堂上辛苦讲学,但是学生听的却更加辛苦,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总是事倍功半呢?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究竟语文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呢?
从笔者所处的苏州地区中考语文出卷趋势来看,语文科目的考查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技巧而不是记忆,课内文章的机械式考查已经越来越弱化了,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内学到的技巧去解决课外的文章。这无疑让语文跳出了死记硬背的应试式教学模式,同时也更让笔者看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在教学中运用“预习案”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一下“预习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一、“预习案”产生的背景
以前在教授新课前,笔者也经常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可是收效甚微,反思后发现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我们往往会对学生说:“回家预习××课。”可是,如何预习?学生预习要做什么?没有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就无从下手,大部分同学可能就只会把文章看一遍。而不带思考敷衍了事的看,这样的预习效率是非常低的。
二是预习任务过于繁多。有时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效率,想让学生在课前就把上课要思考的问题全思考了。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为学生并非只学语文这一门功课,他们的课余时间有限,面对老师大量的预习作业,可能很多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并且会以其他功课多,时间来不及为理由堂而皇之地不做预习作业。
二、“预习案”的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预习案”即学生预习方案。笔者认为,预习案的设计要少而精,重点就是预习引导,而一些重点难点则可以放在课堂上去细讲。笔者按照这一的思路,把预习案的主体设计分成四大环节:
(一)粗读
主要让学生通读全文,疏通字词。要求一边读一遍划出不认识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把它们记录在学案上。不认识的要求注音,一些重要的词语或成语要求查词典并记下词义。这一步主要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之提高学生理解自然段的能力打下基础。如有个学生在预习《享受生活》时注意到了“惟妙惟肖”这个词,她不明白为什么是“惟”而不是“维”。后来在查了词典之后,才明白原来“惟”有文言助词的作用。这个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教学中从没注意过。我想这个经过思考收获的词语她以后肯定不会再写错,且对今后学习古文也必定有所帮助。
(二)细读
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对文章的结构大意有个整体的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在结构上起串联作用的重要句子。一般这里笔者会设计一个问题帮助他们寻找关键句。比如在《绿》的预习案设计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朱自清三次观察的立足点,观察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这样不仅理清了作者的游踪,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清楚自然段内在联系的能力。
(三)精读
要求学生在前两遍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的把文章再看一遍。划出精彩的词句或描写,并能适当进行分析。在这里笔者会设计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主题,或者给出示例让学生模仿分析好词好句,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主题。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体悟作者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力的能力。例如在上《给我的孩子们》这一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的最后一个思考题是“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要把什么东西给孩子们?”又如在《送行》这篇文章的预习案中,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题目“看完全文,你认为勒罗的眼泪到底是真是假?”这样的题目,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从而领悟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
(四)收获或质疑
主要是在自学后能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先圣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质疑,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笔者认为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比老师“满堂灌”要有效千百倍。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能想明白的问题记录在“收获”中,把思考后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中,然后在课堂上提出供大家探讨。很多时候学生能够提出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让笔者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学生预习在《我的叔叔于勒》时,提问“于勒在国外到底是不是真的发财了?”还有个学生在预习完《台阶》后写到他的感悟:“我觉得父亲筑这个台阶太不值得了,不仅是因为身体垮了,还有点别的感觉,但是无法说清,老师你说这个台阶筑的值不值呢?”这些问题后来在课堂上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笔者认为学生的收获和质疑,不论价值的高低,只要是他们自己的想法,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读书就应该读出自己的问题来。有质疑才能有沉淀,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感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
这四个环节,内容比以往的学案少了许多,但目标性更明确,做到了少而精。学生在认真预习之后,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解决主问题后,其他都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合作探究来完成,尽量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实施与改进
笔者按上述思路来设计了“预习案”,并把它试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当时教两个班语文,这两个班学生总体的学习水平和能力都差不多,属于中等。在一个学期的试验中,笔者让一个班运用预习案,平时的作业侧重预习。一个班级不运用,侧重课后的复习。
运用预习案的班级一开始不太适应,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老师没教过的文章看不懂,老师没讲过的问题不敢回答。还有的学生则去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而没有真正学会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预习案就起不到它的作用,于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在预习案的实施上做了一些改进。
(一)多表扬多鼓励
一开始学生总是不太适应的,因此老师要多鼓励。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看中的不是他们的标准答案,而是他们在预习课文后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哪怕学生的想法有偏差,也要肯定其中的可取之处,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去找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了。
(二)设计时要注意分层
在预习案的四个部分中,可以设置一些必做题和一些选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来预习,这样也可以节约学生的课余时间,减轻学习压力。对于选做题,笔者会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要求,但这只是要求而不是限制,笔者鼓励学生尽可能都完成四部分。同时为了防止某些学生的惰性,笔者也会按照学生的进步情况适当提高要求。
(三)预习案能否落实,监督很重要
笔者尝试推行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让学生相互监督。一个班级54个人左右,可以划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小组成员应该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每个组推选一个小组长,负责了解、督促小组内同学的自主学习情况,团结组内同学完成自主学习,特别要监督组员有没有抄袭的现象。同时在组内自评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进行组间互评,让学生在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不断进步。同时教师也不能把这一监督任务完全放手给学生,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老师不重视学生预习的错觉。而老师也不必次次检查,这样对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师可以适当抽查,发现好的典型应该推广并及时表扬奖励,以鼓励后进。
(四)预习案重预习,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复习
我们可以通过预习题的巧妙设置,来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预习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本篇课文上,要看到我们的课文都是按单元来分的,一个单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单元的综观性。例如在九年级下册《岳阳楼记》的预习案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题目:“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是怎样的人,你认为前文学到的柳宗元是否符合‘古仁人’的标准?结合之前学的《捕蛇者说》与八年级的《小石潭记》谈谈看法。”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岳阳楼记》的预习情况,又复习了之前学的两篇课文,把预习与复习整合起来,使预习案更加高效。
通过一个学期的试行,使用预习案的班级慢慢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课堂教学明显比另一个班要顺利。同时在期末考试中,可以看出该班学生在课外现代文的阅读中,对文章的把握能力,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较另一个班要高。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怎样把学生领进门,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教而不得法,学生始终徘徊在语文的大门外。而预习案则正是打开语文自主学习大门的钥匙。因此对预习案合理的设计、巧妙的运用,就可以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为学生打开一扇语文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步进.语文教学设计及教案样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2(2).
[2]周慧.初中语文预习作业的创新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5).
[3]陈涛.初中语文预习案的编写与使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1(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