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的阳光课堂。通过创新的营造语文生活化语文课堂,将语文教学充分落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个体活动、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提高语义素养,形成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基本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生活,密切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个体活动、社会活动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提高语义素养,形成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基本素质。营造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开发课程资源,为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打好基础
(一)重组语文教材
为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世界的背景中学好语文,我们对小学语文各册教材进行了重组。重组后的教材根据类别、体裁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授课时间,为语文课堂生活重建打好基础。如将一册中《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归为一类,在预习和学习中让学生全面观察动物,既要注意它们尾巴的特点,又要注意脚趾的特点,从小养成全面、细心观察的习惯。再如将第二册中《秋天》《初冬》等归为一类,按具体季节时间调整授课顺序,使生活环境为课堂生活服务。
(二)重组基础训练
重组基础训练是按教材重组后课文顺序而重组的,重组后的基础训练主要是改变了原训练题目的要求,采取了“分层自助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是补充了部分说、写内容,使训练重点落到实处,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1]
(三)将部分阅读文本改编为缺结论的“不完美”文本
文章的结论或主旨的完整呈现容易使学生一览无余,难以产生多元的体验和意义的建构,对于此类观点性强的文本,可改编成缺结论的“不完美”文本。如《骆驼和羊》,可以把老牛在文章结尾说的话从文中删去而留下一个空白,意在让师生主动积极地“完形”。而“完形”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建构、创生的过程。再如在《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的文后作业系统中,设计让学生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情境体验的说写:狼扑向小羊会怎么样?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气鸦站在树上想什么、干什么等。
(四)补充阅读材料
补充阅读材料是指学完一课后所补充的文章,它是师生共同选出的与语文内容、体裁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选取补充材料要同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如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补充《九寨沟》,学习《海上日出》补充《黄山日出》等。补充的阅读材料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积累得以无限延伸。
二、在生活世界的场景中,抓课堂理性、审美、道德生活的和谐统一
(一)理性生活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小学语文课堂理性生活目标主要与感知、思维、记忆、运用结合。它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安排,每课要突出一个训练重点,同时,要注意理性生活目标的“度”要合适且能评价。目标确立以后就要认真实施。教师在课堂理性生活的实施过程中,第一要注意课堂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第二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它包括导学、导思、导做。第三要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第四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学会聆听、表达、理解、接纳、赞赏、争辩和分享。第五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通过熟读、背诵,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审美生活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审美生活的实质是求美。小学语文课堂审美生活主要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审美。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将教材的大部分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使教师愉快地教语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教师自己要浸润到语文中去,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去品尝领略文字之美,感悟精神之美。第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三,教师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灵感。第四,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美,朗读得越好,审美效果就越理想。第五,教师要把审美生活与理性生活紧密相连,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激发情感,进行审美活动。
(三)道德生活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道德生活的本质是求善。小学语文道德生活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和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2]教师在实施道德生活目标时,首先是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格言。抒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是道德生活的好形式。这些格言既是学生自己对学科所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和理解、感悟,又是稚趣童真与成熟的硕果,还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机会。其次是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产生道德体验。最后是教师在道德生活实践中要把握训练的“度”,只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感性认识,产生了道德体验即可。
三、结语
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习,在重视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3]同时,还要使学生通过知识内化、体悟、整合,将人文知识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恒久的利他行为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曹国庆.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组与创新[J].学周刊,2011(1).
[2]邹春红.例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陶艳红.谈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度研究与探讨[J].学周刊,2012(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