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魅力课堂

2016-04-29 00:00:00王远洪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魅力”,如何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激情,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收获更有价值的内容,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则段子,用来形容学生在课堂的感受:人生如课堂,眼睛一睁一闭,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下课了,人还没有醒。你知道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人醒了一看,课还没有下。这段话虽然带有戏谑的成分,但是老师们不得不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感受。

选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书中这样描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预设、封闭与开放之间,新课程力主开放,以改造机械、沉闷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的课堂教学,重构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师生生命活力得到焕发的课堂,展现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鼓励学生对教育内容自我理解,解读,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的见解,还给师生一个体现生命尊严、施展活力、张扬个性的空间,让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课堂,如此有“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打造这样的语文课堂呢?

首先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的材料。学生先将学习材料自主学习,发现不足,找出自己知识的生长点,然后通过交流质疑讨论获得进步。如果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材料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激发。所以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的材料。新的课程教学也要求“开放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助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并且语文学科选材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点上学科的优势也很强。比如“修辞”是中学语文的一个知识点,在学习前,我让同学们先寻找富有修辞的内容,最后在学生们选择的材料中,选中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东风破》等几首歌曲为学习的材料。同学们在听歌曲的过程中去寻找优美的句子,去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学生们愿学、乐学,在富有激情的学习中,新的知识也学到手了。

课堂的活动丰富多样,也能让课堂很有“温度”。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确保活动适度、适量。”活动可以借鉴电视、网络中的优秀形式,比如前段时间同学们对央视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关注度很高。我们也依样画葫芦举办类似的竞赛。语文老师都清楚在复习“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语”的时候,很容易使课堂变得非常的枯燥,而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大家争先恐后的学习,互相比拼谁记得多谁记得准,课堂热烈而有效率。在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举办了类似《开心辞典》的节目,进行成语竞赛,气氛也很热烈。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有诸如此类的很多的活动,比起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当然有“温度”的课堂,绝对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通过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生长,让能力成长,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内化进他们生命中。

简单一点说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带来帮助,学生要能收获知识,要能答对题,要能找到学习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文言文断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用了很多的例题进行小组竞赛,之后我们要求对各个例题的规律进行总结,结果各个小组通过他们刚刚的断句实践总结出很多条,比如“要注意虚词,它常常是一个句子的句首和句尾”“名词常常是句子的开始”“对称的句式能帮助断句”等等,在教师看来这些归纳总结可能并不是那么规范,但是它是从学生的实践来,从他们的实际总结出来的,对他们来说,有用有效能做题,能帮助他们读文言文,课堂有收获,不亦乐乎?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每堂课的收获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考试会做题的程度上肯定是不够的。语文课堂的内容要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能让他们立志,自省,明理。仍然以“文言文断句”这个知识点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国土,怎样有礼有节有据向美日讨回钓鱼岛的主权呢?”接着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反映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的文献——《使琉球录》(陈侃,1534年),这个文献在2012年9月17日国家图书馆展示过,可是大家一看这个古代文献是没有断句的,都傻眼了。于是我引导大家:学习文言文,能给文言文断句,不仅是我们学习考试的需要,更是事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大事,更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继承中华文明,为往圣续绝学的需要。我从他们在此课的学习热情中看出这则材料打动了学生们。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到中学讲鲁迅《父亲和儿子》,他着重讲鲁迅所描述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和责任,“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们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与父母的关系很微妙,但是在课堂上他们感受到父爱是那样的深沉而宽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简单的一篇篇文章的学习,而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成长。

可以说,有“温度”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乐学、爱学;有“深度”的课堂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成长。我想在这样的魅力十足的课堂上学生们还会呼呼大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远洪,男,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科: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