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写童话的现代作家,叶圣陶的童话里面的叙事改变了传统童话故事的美好幻想手法,用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吸引了儿童,又在激起儿童兴趣的同时对儿童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所以叶圣陶童话叙事带有对儿童各方面的教育意义,通过悲剧式贴近现实故事,引领儿童追求美好理想,通过故事的反复,强调了儿童们要认识到劳动创造美的思想。让儿童接受爱劳动的教育。
【关键词】叶圣陶;童话;叙事;现实;教育
【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童话是儿童最喜欢阅读的一种文学作品,只要讨论童话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丹麦,因为丹麦童话故事是世界名著,但是中国的童话并不逊色,叶圣陶作为童话第一人,应该被人们记住。只要讨论童话,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王子与公主,但童话故事也有不是美满的,叶圣陶的童话就非常贴近现实,在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充满了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作为一名教育家,特别是早年他从事过小学教育,所以叶圣陶先生非常了解儿童们的心理特点,熟悉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的爱好。因此叶圣陶的童话写得非常活泼,但是在活泼之中又是非常带有现实主义意味,让儿童明白社会,为以后生活打下基础。这样的童话儿童读起来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又能让儿童在读这些故事中受到教育。
分析叶圣陶的童话里的叙事可以分三个方面对儿童进行人生伦理教育。
一、用故事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告诉儿童要看清社会的道理
童话应该是美好的代名词,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把现实生活不能实现的理想化的东西用童话故事表现出来。所以很多童话故事都带有幻想成分在里面,主人公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比如著名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但叶圣陶的童话故事却大都用了现实手法,在童话叙述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非常悲凉的,表现的结局往往是悲剧色彩的,他们的故事非常的贴近当时黑暗社会的现实生活。例如,在《稻草人》这篇童话中,出现生活贫困的老妇人,稻草人无法帮助她,劳累的渔妇还有生病的儿童,稻草人也无法帮助她,最后稻草人只能哭泣倒下。还有舍己为人的邮差,善良快乐的人都死了。其实这样的故事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作者的本意就是用童话叙述的故事来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作者把它叙述成这样的故事,是想告诉儿童在黑暗社会的现实中,童话中美丽的人生是没有的。儿童读多了会在内心留下烙印,会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接受了教育,获得了心理成长。叶圣陶通过写这样的悲剧童话,引导儿童认识现实人生,从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用简单的现实版理想故事,教给儿童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讲给儿童听,往往是听不进去,或者说记忆不牢,甚至有的儿童有逆反心理,老师教育他怎么做,他却反着去做,因为讲述的道理是空泛的,没有现实给儿童亲切感受。叶圣陶从事多年的教育事业,深深明白这样的教育真理,所以他就把这些道理寄托在了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里。让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去教育儿童,因为儿童们喜欢读故事,把故事的主人公设成了生活中的反面教材,儿童们就从中接受了,叙述成故事要比空讲道理让儿童们感觉真实多了。比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用叙述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之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如在现实生活中,整天坐在空调房里上班的人并不比在大街上顶着烈日的清洁工高贵多少,他们只是工作不同而已。想象,如果没有清洁工,那么路上都是垃圾,那些坐空调房里的人也只好自己扫马路了,儿童就是在非常感兴趣的阅读中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所以在社会上,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金钱、地位、工作环境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单纯地给儿童们讲述“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这样的道理,或者单纯地给儿童们讲述“做人不能骄傲自大、脱离群众,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这样的大道理,儿童们或许不易接受,很难听到心里去,就更难落实到行动上了。所以叶圣陶用童话的叙事告诉了儿童这样的做人道理,儿童们在充满兴趣的阅读中接受了教育。
三、童话里的叙事追求爱,目的是让儿童会生活
爱是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因为爱是神圣的天堂,每一个人都希望到达爱的天堂。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却都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色彩的意图来追求人间的天堂,带着这样的思想的人是很难看到天堂的,天堂的大门是不会向他们敞开,这是叶圣陶童话告诉儿童们的一番哲理,目的是让儿童学会生活。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了《种子》这篇童话中。很多人都得到一颗珍贵的种子,国王要种子开花的目的是设置障碍夸耀权力,富翁是为了表现富贵,军人是为了升 官……尽管他们为种子做了他们能够做的一切,让种子享受了与众不同的待遇,但是这颗种子最后还是没有开花。而到了朴实的农民手中,他像普通的种子一样细心地照顾这颗种子,每天照例浇水,施肥,在无功利目的的付出中,这颗种子竟然开花了,而农民还是一如既往地笑着,工作着,它向儿童宣传了最真纯、最朴实的爱,体现了儿童追求一种形式美。在这里叶圣陶探索着美的源泉,是劳动和劳动者的纯真心灵,它赞扬了美的创造者。在无意之中使阅读童话故事的儿童受到了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教育。并且在这篇童话里的叙事还有一个结构上的特色,作者为了强调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使用了复沓手法,像同一个故事,只是换了下人名,重复了一次又一次,强调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的道理。
总之,叶圣陶的童话里的叙述,从一般童话着重描绘幻想的社会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他的目的是想着把儿童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为这样的目的创作出大量童话,表现了许多大人的悲哀,更突出激发了小读者的同情心与反抗意识,帮助儿童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样的伦理教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蒋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2]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3]金梅.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金燕玉.中国童话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5]王泉根.现代中国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