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打开儿童诗的翅膀

2016-04-29 00:00:00闻萍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班级儿童诗微课程的探索,以自然景物为框架,形成自编的儿童诗教材,旨在引领班级孩子阅读经典儿童诗,在搜集、诵读、绘画、编创儿童诗的过程中,提升专注阅读的品质、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让孩子的成长充满诗意与情趣!

【关键词】儿童诗;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从童诗小广告慢慢聊起……

多读儿童诗,会把你从无聊、无趣的世界中拉出来,带你去另一个有花有草、美不胜收的世界!——三(4)班 蔡思文

三(4)班的孩子们怎么会为儿童诗打小广告呢?答案在下文 找:

一、打开童诗学习的那扇窗

那天晨会课,孩子们愉快地收下我为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儿童诗”。

我出示林焕彰的儿童诗《穿黄毛衣的小鸡》。孩子们新奇快活地读了读这首诗,然后畅说读后的感受:李培文说:“小鸡钻到妈妈怀里,跳到妈妈身上,歪着头,这些话很有趣。”张馨尹说:“小鸡的毛软软的,黄黄的,被想成了黄毛衣,黄毛衣很形象。”庄淼回答:“我读了诗,仿佛看到了小鸡带着好奇的眼光在看世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聊开了……

看着孩子们满脸灿烂的笑容,我说,这种适合你们阅读的小诗就叫“儿童诗”,孩子们都表示很喜欢儿童诗,并畅谈原因,有的说儿童诗的内容生动有趣,很形象;有的说儿童诗不长,短短的;有的说儿童诗很好理解。接下来,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背起儿童诗。

就这样,我为孩子们打开了学习儿童诗的那扇窗子。

就这样,孩子们快乐地接受、自由地憧憬“儿童诗”明媚的阳光!

就这样,我与孩子们相约携手,走上了儿童诗学习的道路……

二、把暖暖的阳光引进来

(一)架构微课程的总体框架

1.课程名称:在自然的怀抱中,打开儿童诗的翅膀。

加“在自然的环抱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以日月星辰,花鸟虫鱼,草树石河等大自然景物为框架,形成自编的儿童诗教材。另一方面是在诗意的童诗课程里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更加亲近自然。

2.课程特色:

(1)点燃诗的光芒,让孩子在阳光,星光,诗光的照耀下快乐地成长。

(2)尊重、唤醒孩子的儿童天性,提高孩子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专注阅读的品质、提高孩子形象思维的能力。

(3)让诗性与童趣交融,让孩子的成长充满诗意与情趣!

3.课程实施目标:

(1)能诵读、背诵童诗,积累当代经典的儿童诗。

(2)享受童诗阅读的乐趣。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编一编等方式,掌握童诗阅读的方法。

(3)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能通过图书馆、网络、阅读课外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筛选、归类学习童诗。

(二)细化微课程的内容研发

1.做先行的阅读者。

首先我进行海量阅读,浏览了汪国真、顾城、纪伯伦等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并从中锁定了一批当代著名的童诗作家:台湾十大童诗作家;日本的金子美玲,以及狄金森、金波等;购买了《世界经典儿童诗集》等十多部童诗作品集。

2.做热心的推荐者。

开出阅读书单:推荐孩子阅读以上作家作品,开出阅读书目单,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购买一本以上童诗作品集。

跟踪登记书目:为了不断充实童诗内容,实现资源共享,我对孩子们购买的书籍进行书目跟踪登记,及时了解班里孩子已经购买的儿童诗集。

缔结购书盟友:在发现购买的童诗书目单一之后,我又开拓购书途径,向孩子们建议上网广泛淘书,在家长会上宣传童诗阅读,取得家长的认同,积极为孩子添购新书。

3.做勤恳的开拓者。

保证时间:“挤”“挪”“借”,是保证课程实施时间的要领。“挤”早读晨会晚评等零碎时间;“挪”中午整段的课外阅读时间;“借”双休日等课余时间。

开辟阵地:利用后墙的版面,开辟出“童诗乐园”“秀我风采”这两块栏目,成为孩子童诗展览的园地;让出讲台、实物展台、笔记本电脑,给孩子提供作品展示的舞台,让孩子充分展示、交流、分享童诗学习的快乐。

记录成长:将孩子每次的学习成果进行拍摄整理,“童诗专刊”“阳光诗画集”“飞鸟小报集”“童诗朗诵会”等,为孩子记录下成长的足迹。

三、向着明亮那方飞翔

在童诗研究的路上,我与孩子们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同时我不断反思,优化孩子们学习童诗的过程,升级孩子们学习方式与

成果。

(一)从“被动喂养”走向“自主觅食”

第一轮童诗学习的内容是阳光篇,我经过阅读删选,挑选出了11首关于阳光的儿童诗,整理出教材“享受笑着的阳光”,给每个孩子印发了资料纸。这样做很耗时,孩子被动地接受,兴趣不高。在第二轮教材“飞鸟篇”的编写过程,我及时调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编委的机会。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每个孩子搜集一首童诗,鼓励他们做童诗开发的编委,在他们搜集的鸟儿的童诗中,择优选取其中的10首编成教材,印发的时候,在每首诗后附上搜集者的姓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选择教材的能

动性。

(二)从“指定教材”走向“开放阅读”

班里统一下发的指定篇目,是孩子们童诗学习的精读教材。为了扩大孩子童诗阅读的视野,发挥孩子自主广泛阅读童诗,我进行了“我喜爱的童诗”收集、摘录、交流活动,让孩子自主挑选自己喜欢写自然风光的童诗;以“读书交流卡”的形式让孩子摘抄喜欢的童诗,谈谈喜欢的理由;进行童诗交流会,在“秀我风采”园地中张贴。并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童诗,进行同学之间的好书交换活动。

(三)从“背诵”走向“朗诵”

起先,我以口头作业的形式布置孩子背诵下发教材中童诗,抽背检测,虽然对先背出来的孩子奖励奖章,但是孩子们还是背得枯燥机械,索然无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感情没有诗,童诗更要抒发孩子的感情。朗诵是孩子们深入走进童诗,把握童诗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的途径。“诗一经朗诵,竟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让诗能飞翔。”在童诗朗诵会上,孩子们精心制作了PPT,配上优美的旋律,一个个登台展示。

(四)从“配画”走向“童诗小报”

读童诗,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童诗的想象,有助于增添儿童情趣。古人云:诗画不分家。在“阳光篇”童诗的学习中,让孩子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首诗,想象画面,给童诗配画,效果很好。有了这次经历,我们精益求精,在“小鸟篇”童诗的学习中,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制作手抄报。手抄报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他们与孩子一起大胆构思,让孩子操作实施。个别家长还请校外绘画兴趣班的老师进行指导,作品非常精彩!

康佳伟小朋友的手抄报,标题是“飞翔的小鸟”,“飞”字艺术化,化为一只腾飞的祥鸟,撇,点两笔想象成飞鸟的两个翅膀,正好写作者的班级、姓名,足见小作者想象力的神奇。

(五)从“故事”走向“专刊”

诗是语言的艺术。孩子学习童诗的感情、想象力借助语言才能“行之于色,传之于声”。“诗”到“文”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语句表达能力,将概括的诗句还原成形象、生动、丰富的故事。引导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选择喜欢的一首“阳光诗”,大胆进行故事创编。孩子们有的编创了童话故事,有的联系生活写了亲身经历的成长故事,在故事里读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这些故事我整理打印,制作成一期童诗故事专刊,几轮学习下来,整理汇编成了一本厚厚的书刊.

(六)从“单一模式”走向“学科整合”

如果童诗学习是孤立的课程,那么它的生命力必将不会蓬勃。如何让这个微课程融进孩子的血液,“学科整合”是最佳路径。上手工课,与孩子一起折飞鸟,让孩子感受动手的乐趣;将触角伸进语文学习的各个角落,走进语文课堂,品读赏析课本上的儿童诗《晨牧》;链接课外阅读,学习“小鸟篇”后搜集巴金、布封等名家“鸟的美文”,汇编小报,丰富阅读视野;融进习作练笔,赵喆凡小朋友将林焕彰的《花和蝴蝶》引入自己的练笔,可谓锦上添花!

妈妈搬回来一盆蝴蝶兰……一阵风吹来,花儿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儿童诗:

花是不会飞的蝴蝶,

蝴蝶是会飞的花。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四、做收藏阳光的“阿佛”

图画书《田鼠阿佛》的故事,讲了田鼠阿佛为大家搜集阳光,搜集颜色,搜集文字,在灰暗的冬天里,大声诵读他的诗,让其他田鼠一起拥有诗的生活,在灰暗的日子看到明媚的阳光,让漫长的冬季变得温暖、快乐、甜蜜。这个故事出自《小学语文教师》2013增刊卷首周益民老师所写的《诗比节日更永恒》。2013年10月20日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试试每晚“读首诗再睡觉”》这篇文章,以唤醒大家诗性的情怀,倡导用诗意的方式行走!“在自然的怀抱中,打开儿童诗的翅膀”班级微课程,引领孩子走进诗意的儿童世界。相信有童诗陪伴成长的孩子,生活一定会充满明媚的阳光,会有五彩的颜色,未来一定是充满诗意!

参考文献

[1]臧明艳.和花儿一起[J].小学语文教师,2015(2).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