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板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2016-04-29 00:00:00陈晓云
课外语文·上 2016年6期

【摘要】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产生联想,让审美观点受到感染和熏陶。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

【关键词】板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王松泉教授在《板书学》中形象地把板书称为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每堂课的“眼睛”……下面是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所设计运用的板书,通过教学实践得以认定,这些板书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一、义务教材第三册《初冬》

清晰地表现出文章脉络,展示了雾中、雾散后的不同美。简明但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二、义务教材第七册《大瀑布的葬礼》

在学生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时,板书世界著名到逐渐消失,有提示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作用。

三、这是注提教材一年级的《好孩子》

一把伞下罩着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做了好事:小玲送小梅回来没有淋湿,而京京把伞借给了同学,被雨水淋湿了。

四、义务教材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颗心穿起了课题和爸爸妈妈不同评价所起的鼓励与警告的作用。这两种评价的出发点就是爱,随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会,感情也逐步得到升华,板书简洁、易懂,留给学生的印象却很深刻。

五、义务教材第九册《梅花魂》

板书体现了课文的脉络,从对外祖父赤子情到民族魂的挖掘,再到爱国心的升华,重难点突出,主题思想鲜明。

六、义务教材第八册《诺曼底号遇难记》

此板书自然朴实,体现开放、自主的课堂氛围。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坚决果断——这些对老船长的看法一律来自于学生自主读书后的独特体验,而且,这些观点都是学生自主到台前板演的。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观点的正确与否,而是把权力依然抛给学生,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找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依据,一旦得以证实,教师便用直线相连,表示尊重并依从学生的见解。

七、注提教材第三册《小马过河》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叙述主要内容时,教师勾画一条小河,然后板书出现的小动物老马、小马、松鼠、老牛,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填写主要字词(深、浅、不深不浅)。小马下面的一个箭头表示亲自实践后的结果是河水不深不浅,板书设计上合理,遵从学生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二年级学生容易接受。

八、注提教材第四册《蜘蛛》

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形象直观的特点,几条线把文中主要飞虫穿连起来,由箭头的不同指向明示了飞虫们的不同命运,蜘蛛捕虫的难、易、险的特点跃然黑板之上。不同线条的组成从外观上恰如一张大大的蜘蛛网,足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九、义务教材第九册《桥》

此板书的设计相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有所区别之处就是《桥》一文是精读课文,在文本处理上要细致于《诺曼底号遇难记》。尤其是对文题的理解:(课文是写老支书的,为什么要以“桥”为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特意加了一个桥的符号,让学生明确:是老支书用自己的不徇私情、无私无畏架起了搭救广大村民的桥梁。

十、义务教材第五册《蜜蜂》

此板书重点体现的是对生字的指导被巧妙地运用到板书中,比较有实用价值。

十一、义务教材第七册《搭石》

《搭石》一文,文质兼美,景美人的心灵更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读文本是主要手段,但借助板书的效用让学生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可忽视,此板书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编辑: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