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军
那一年的某个晚上,父亲背着刚刚懂事的我,深一脚浅一脚,踩着一路星光,来到烟雾缭绕的村委会议室,于上百十号人的吵嚷声中,排号抓阄,最终以两千八百元的竞标价,圈得一块数十亩大的成片杨树林。
那会儿,父亲属于“急红了眼”的那种人。苦于致富无门,贵的承包不起,只能从价低的里面挑了。以致在马灯氤氲的村委会议室,不顾“好心人”提醒“别为发财昏了头”,就一锤定了音:“是赔是赚,认命了。”多年以后,我终于晓得,正是父亲这次赌博式的抉择,我家才得以走出困顿。
可是那天一回到家,在母亲的质问下,父亲村公所里的英雄气明显少了三分。
女人都一样,最讲求实际。纵然你把林子发展的美好未来说得天花乱坠,她也会冷静地认定:眼下不就是一片不成啥气候的破林子么,咋能让你倾家荡产去盘得?
父亲嗫嚅了半天,也没敢解释出他的宏图壮志。母亲早就气不打一处来,脸色瞬间由晴转了阴。
我家竞得的那片林子,地处村西北,沙坡头与农田之间,属于第一道防风林。那四纵行杨木林带,在这片老杨林的外围靠北,距离三十米,算是这片老杨防风林的一个再防护。不知是地质优还是什么原因,长势要比老杨林好很多。而老杨林呢,据说主要是由于解放后田间规划,大家伙儿一股脑地上,不大注意树种品质的优与劣,杂七杂八随意种植了一些杨树苗,以致之后发展后劲不足。而今,除了林木退化,还有就是疏于林间管理,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荆棘、灌木和芨芨草。直到被父亲承包,偌大一片林子,稀稀拉拉,一眼望去,都藏不住个把人;这不,天尚未入秋,树冠就越发变小变薄,树叶开始早早泛黄,难怪成了承包会上人见人嫌的“鸡肋”。
常言道,一文价钱一文货。想当初,别人家出价高,承包的林子好,隔年报批能伐木,都能卖个好价钱,而我们就没有这个福分。前三年,没能伐卖一棵树,除了父亲,全家人的脸色都是阴沉沉的。
父亲依然话语不多,依然执着地把汗水洒在这片沙土地里。
头一年,他先在四纵行杨木林带西北挖了壕沟,把老杨林中相比长势好的荆棘苗、沙栗条,乃至山头上一簇一簇的灌木丛,统统移栽到树林靠西靠北的外面沙坡,间距两米,行距三米,呈犬牙交错状,拢共种八行,充实外围防护。这种灌木,根扎得深,耐干旱,只要给点水,衍生得特别快。不到一年,就蹿得枝枝蔓蔓,挤得密密匝匝,着实成了林木的坚实屏障。
这可是林木改造的关键一环。真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古训。从那一年起,这一块杨树林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改善。之后三年,一直不被人们看好的这块林地,渐渐长出了一片深绿,长出了一派生机。
看着这片老杨林焕发生机,母亲和全家人都开始转变态度,充盈着满满欢喜。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恒心插柳”。农闲时节,父亲将韧性十足的荆棘、沙栗条剪回家,整整齐齐码在院落墙角,一个人蹲在屋檐下,编筐编篓,挥洒他心灵手巧的手艺,成品在西厢房堆得跟小山似的。接着,通过熟人,全都运往坝下果农家,销路竟出奇得好,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是对这几年我们无法伐木赢利的一种补偿。
这一招还真是灵。由于灌木荆棘长得快又好,迟滞了风,堵住了沙,林子中的草就茂盛了许多。草多,自然就引来了成群的牛羊。放牧的人们逐渐把这片树林作为每天必经的一块牧场。牛羊们或游走吃草,或团卧反刍,久而久之,就撒下了不少牛羊粪农家肥;加之落叶年年沉积,雨雪沤过,提供了林木生长急需的肥料和养分。反过来,土质改善,也加速了林间草木的更新,什么紫花苜蓿、红豆豆苗、蒲公英、牵牛草,花团锦簇,次第生长,吸引了更多的牛羊到此大快朵颐。
承包林木第二年,政府出了政策,坝上草原禁耕禁牧了。父亲就贷款在林外扯了一道铁丝网,依沙坡走势掘出一道蓄雨渠,直通杨木林。随后在春末雨水开始丰沛之前,他到口里山脚、坝下河湾,移栽了不少刺槐、红柳、榆树、钻天杨,在自家这片杨林的空阔地带,间种了舅家给的十余株李树、山杏和毛桃。他还专门针对老杨树连年开花、长势差的毛病,经与县里林木专家沟通,特意栽种了雄杨树。
艳阳下,父亲叼着旱烟,伴着袅袅的烟雾,掰着指头叙说这些树种的功能,从它们的各自习性,讲到之间的相克相生,全都如数家珍,如同一个能征惯战的老林木专家一般。
经过大面积的补种改良,又过了几年,我家承包的杨木林,已然长得郁郁葱葱,面貌焕然一新。你且看,春季一到,桃红杏白,槐花惹眼;盛夏时节,杨树葱郁,生机盎然;秋天来了,浓桃艳李,果木飘香。村里郊外,谁见了都竖大拇指,直夸父亲有本事!屈指算来,从竞拍承包,到今天终成气候,父亲前后用了八年时间,硬是把人们所谓的杨木“鸡肋” 林,生生打造成了一个百花园,一个全家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造物主就是这样地让人琢磨不透。当初的老杨树,以前的长势慢,今天反倒成了优势。相比同类,因为有几十年的累积生长做基础,树干年轮紧密,木质更显结实。到如今渐长成材,粗的可作檩条房梁,细的可当顶梁柱;弯曲难做房梁的,全都进了木材加工场。每逢伐木,我家的老杨树就会被等在这里的木材商疯抢一空。那些间种的李树、山杏和毛桃,也业已成才。每年光是桃杏李水果外销这一项,都能赚得不少钱,可以补贴我们兄弟三人读书所需。而当初一度被人质疑的榆槐柳,更是意外之喜。这些移栽之时的濒死成木,经过父亲的精心培育,株株老树发新芽,有的甚至虬枝峥嵘,自成姿态,远远望去,蔚为大观。一次偶然机会,竟被城里一家绿化承包责任有限公司相中,当年就被高价收购。
榆槐柳升格为“观赏木”进城的那年中秋,恰逢我们全家团聚。如同石榴籽儿一样,原先一大家子,如今已派生出了四个独立的小家,连老带小共计十一口人。皎皎月光之下,大家月饼就酒“摆龙门阵”。我们几个撺掇父亲总结一下他的心路历程。父亲也不犹豫,宛如一株老当益壮的榆槐柳立定,侃侃而谈:
“要说还得感谢共产党、感谢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村委会竞拍承包林木,我琢磨,就咱家恁薄的家底,与别人根本没法子掰手腕竞争。干脆剑走偏锋,最终承包了这片老杨林。对此,早先我还是心中有数的。林木整体不发脱,是因为地贫土差,而且堵在西北的沙坡风口。谁都不会看上它。根子在哪儿?疏于打理而已。只要用心,下力气改造,终究会有回报的。”
父亲酌一口酒,顿了顿,顺着思路往下说:
“育材虽重要,但更要懂得识木用材。起初,咱家的林木是比不过人家的,怎么办?用现在的时髦词就是,‘改良树种,弯道超车。老杨树,经过调配,木质明显向好;钻天杨,原本就是个好树种,价值不用多讲。桃杏李,经济作物,春华秋实,我只担心它们长不长得好。榆槐柳多是本地货,耐干旱,不怕冻,既能在其中调节杨树长势,又能发挥它们的各自特点,补足树种单一的短板。槐花榆钱都是时兴的农家菜,城里人都喜欢。更何况,榆枝柳条韧度上佳,是个编筐编篓的好材料,况且农家运输果蔬,比较之下,筐篓最好,销路不愁。所以,改良树种,这几种必不可少。不过,原先没想到的是,这几年城镇化发展迅速,这些个树种竟成了城中绿化的观赏木,搭了市场化的便车,倒是我原先不曾料到的意外之喜。”
父亲一席话,听得我们连连赞叹。培植树木,虽说只是一门小技艺,但也充满了人生智慧,可是在智慧之外,最让我们受益的,却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劳和坚韧,正是这些闪耀着淳朴光芒的汗水,催开了我们幸福生活的花朵,这也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