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做好整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主要方面特点,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认为,作为党校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主要方面特点,大力推进西宁理论创新。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作为党校教师,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善于深入研究关系西宁市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积极探索关系全省发展的重大问题;既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宁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指导西宁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总书记列举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的事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是教导我们研究工作者要想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青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具有了中华文明延续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别样特征,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性的论述,对于青海,对于西宁来说更加贴切。就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青海这一地区的民族发展更加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这也是为我们解决好西宁民族问题,青海民族问题乃至全国民族问题,提供了根本思路和基本办法。因此,作为党校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各种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发生在西宁这片土地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西宁精神弘扬起来,推动中华文明的多元因子在西宁建设发展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举例说,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总书记的教诲,其根本问题是强调了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虽然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靠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的。所以,作为党校教师我们要及时研究、提出支撑西宁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并不遗余力地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运用焕发出更新、更永久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坚持理论创新,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坚持理论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等,提供了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西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西宁市情的理论工作者具有理论思维基础,站在问题发生、发展的最前列,认真谋划、深刻理解、冷静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西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全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研究出解决西宁社会突出矛盾和根本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当好助手和参谋。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包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目前,从我校的情况看,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对照,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西宁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我认为,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构建,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建立市级党校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比如党史党建、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等等。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涉及到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融合等等学科,使这些学科成为支撑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特别是事关文化传承、非遗保护、城市文化等等问题的学科,确保专题研究不缺人、有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认为,作为青海省会城市党校,要善于提炼打造不同于其他州市党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新思路,打造有利于支持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为西宁快速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所有这些工作都要从学科建设做起,同时,要积极鼓励全市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西宁发展研究。要聚焦西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有关西宁发展的研究项目,增强市委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还要加强市委党校网站和《西宁社会科学》期刊建设,扶持三县党校面向全市乃至全省推介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三县党校教师参加合作课题、联合发表文章,给予支持和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市委党校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各种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市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要创新科研培训经费的使用,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建立具有科学性的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办法,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投入到西宁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宏伟事业之中。今后,作为重要理论阵地中的党校教师、完全融入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立足西宁发展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把思想认识、研究能力提升到新水平,切实担负起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