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16-04-29 00:44童生兰
党的生活·青海 2016年11期
关键词:黄南助推文化产业

童生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潜在的生产力。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是省内扶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如何将黄南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实现农牧区群众整体脱贫致富,仍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对其他贫困地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优势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十二五”以来,黄南州先后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亿元,实施了一批易地搬迁、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产业培育等扶贫项目,并且形成了以唐卡、堆绣、雕塑、石刻技艺、藏戏为代表的热贡文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截至目前,黄南州已经注册的文化企业有133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4万人,产业销售收入4.48亿元,年增长率约20%。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就。黄南州土地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6%。在黄南州四县中,泽库县和同仁县属于国定贫困县,尖扎县和河南县属于省定贫困县。截至2015年底,黄南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9.02万人减少至目前的4.73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7万人,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369元增加到2161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3031元增长到5790元。

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了“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和“八个一批”行动计划,这是黄南州脱贫攻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省委、省政府规划将在“十三五”期间为黄南州实施190个项目,总投资达503亿元,为黄南州文化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注入强大物质支撑。近年来,在黄南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经济总量逐年增加,生产总值从48.72亿元增加到68.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31.9亿元增加到64.7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5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6574元增加到22645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3649元增加到5790元。

人才资源优势。黄南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22人、州级54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9人,省级民间工艺大师16人、省级民间工艺师72人。在位于黄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同仁县隆务河中下游各村形成了“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文化艺术创作氛围;在尖扎县藏传佛教圣地坎布拉、河南蒙古草原、泽库藏区草原,各种文化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能人、本土专家、行业高端人才比比皆是,专业人才队伍庞大。加之近年来黄南州加大了人才岗位培训、外向交流和引进政策,各种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具备了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人才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黄南地处甘青川三省接合部,是环“中国夏都”两小时经济圈最具后发优势的重点地区;是青海省连接西南大市场的战略通道,特别是在黄河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相融,汶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相邻的重要节点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黄南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区位方面呈现明显优势。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投资,黄南州财政困难,自给率仅为4.24%,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为0.7%,在全省排名末尾,导致对文化产业投资较少。政府投资不到位,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基础不牢。

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黄南州贫困人口比重在全省位居第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的高寒牧区和干旱浅脑山。目前,还有精准扶贫攻坚村105个、贫困户9549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土地少、草山少、牛羊少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内自我脱贫攻坚能力很弱,脱贫攻坚难度大。

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弱。据调查,黄南州文化公共设施滞后,如黄南藏戏、同仁“六月会”和“於菟”展演没有固定场馆,文化服务半径小,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优势还不明显,文化产业在全州经济总量中贡献率只占19.88%。

基础设施落后。据调查,目前,全州还有107个村道路没有实现硬化标准,其中有47个贫困村,374个村不通公路;10个村1.7万人存在饮水安全困难,一些村人饮工程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电网等级低,牧区输电线路建设投资力度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尚有7887户27605人未实现大电网通电。

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调研发现,目前文化产业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不明显,存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科学化、长效性的制度体系,文化产业助推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

以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途径

强化财政保障体制。通过积极引进国家级项目,贯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增加中央投资倾斜度,争取黄南地方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规划,切实解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更多的项目、资金落地黄南,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保障黄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加大产业创新力度。通过政府融资或信用担保,争取地方金融机构贴息和无息贷款,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助推黄南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发展创新性的文化龙头企业,带动弱小文化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以热贡藏戏、六月会舞蹈、土族於菟、藏民族风情舞蹈为重点,结合脱贫攻坚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黄南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使文化产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构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州域内文化领域企业、省内外文化职校、省州科研院所与扶贫部门结合的战略合作,推动黄南文化企业与扶贫部门的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发展的合作新机制,促进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农牧区实现全面小康。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涉及文化产业的贫困地区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实现所有涉及的文化产业村通高等级水泥路和80%的通砂石路;加快文化核心区实施供水、水利项目和重点人饮工程,根本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文化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优先实施搬迁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工程,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加快文化村落扶贫搬迁步伐,夯实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基础。

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育,努力提升劳动力尤其是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实施好贫困地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育计划,保障好适龄儿童接受文化艺术培训教育权利;文化技能培训整合农牧、扶贫、就业等各类培训资源,设立贫困劳动力文化技能培训基金,在四县建立贫困劳动力文化技能培训基地;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加强对创业和文化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培训,以高素质的人文优势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出台地方政策鼓励和引导文化人才与发家致富能人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吸收、扶持贫困户,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达到建成小康的目标。

(作者单位:黄南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黄南助推文化产业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沉默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黄南南部近56年积雪变化分析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