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军
“共产党人的权力不像地球,既围着太阳公转又围着地轴自转,我们只能围着党和人民“公转”,不能围着个人利益‘自转”。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对权力观的中肯告诫,也是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如何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为政者探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崇公、尚公是主流。正如古人所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是一面明镜,也是一把尺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将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作为对党员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把崇公、尚公的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党员干部素质修养、党性原则、官德人品的试金石。党员干部手中之权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既不能把权力看作一己独占的“私人财产”,更不能把权力当做利益交换的“筹码”。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生动彰显,更是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期待所在。
心正则公,公则不为私利所惑,正则不为邪恶所媚。党员干部从政用权只有坚持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公正为民,方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党性松弛,作风不正——或者违背党的宗旨,由人民公仆蜕变为官老爷;或者追名逐利、贪图个人享受,热衷灯红酒绿;或者生活奢华、骄奢淫逸,或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现象,无不折射出权力观的偏差、扭曲甚至倒置。
腐败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权力一旦改姓,“私”字就会无限放大,大得没有边际;“公”字则会无限缩小,小到难觅其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受到严惩,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错位,以自我为中心、以利己为标尺,忘乎所以,不知敬畏,在外表光鲜的形式掩盖下,扭曲了权力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最终落得可耻下场。
公权之裂缝,是被私欲一点点撑大的。一旦在私字上打开缺口,私欲膨胀,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想回头都不行。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当苏联的“共产主义贵族们”争先恐后地涌入“特供”商店大肆抢购的时候,就为一个政权提前奏响了送葬的哀乐。
秉公用权是为官之本。权力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更不是为所欲为的私器,而是负有人民重托约束的公器。知道权从何来,才懂得权如何用。党员干部只有把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关切作为指向,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权力行使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准,才能“忠实地为他们办事”,而不是为个人办事;才能“适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适合少数人的利益。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杨善洲“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牛玉儒说:“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彭德怀元帅说:“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他们用践行正确公私观的实际行动,构成了共产党人一个个精神坐标。
正本才能清源。为官当为“公”,从政须从“正”。杨业功《公仆铭》道:“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在不大,为公则灵。”共产党人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锻造出为公为民的坚韧品格,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陈云和夫人于若木虽恩爱有加,但陈云担任领导职务后,明确要求夫人“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于若木上下班和陈云走同一路线,但她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车。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公正是为官之本、用权之绳。共产党人永远在赶考的路上,领导干部既要敬重权力的威力,又要畏惧权力的锋芒,在公与私的问题上,就得“锱铢必较”,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恪守本心、严格自律,跳出“自转”,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将行使权力的价值目标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让权力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