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的、地、得”打交道

2016-04-29 00:44郭瑞炜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人区分用法

郭瑞炜

一定要严格区分“的”“地”“得”——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无处不在,其使用频率之高,结构语言的任务之重,是其他字词不可企及的。

我看电视有一个爱看字幕的毛病,每每看到字幕中乱用“地”代替“的”,“的”又代替了“得”,就很不舒服!而且,这样的错误竟然都是在国家的文化教育阵地——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屡次出现,令我不得不提!

这现象起码有两大恶果:

一、误导少儿及各阶段学生“的地得”的使用。三者用法本来在计算机普及前是很分明、严格的,现在却一遍遍被电视、网络误导得乱了分寸。恶习一旦形成,一辈子都难改了!

二、破坏中国汉语语法有关助词的系统性、逻辑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的地得”都可以乱用,“着了过”也可以乱用,“关于、而且、然而、可是、所以”等等都可以慢慢乱用、变着用……长此以往,汉语语法还不溃如决堤之水?因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地得”的严格区分是从1919年白话文运动开始出现的。此前的文字,比如鲁迅的作品中,“的”字都用的是“底”。上世纪50年代,“的地得”区别定型,此后就沿用了下来。这就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区分了不同性别的代词“他”和“她”,更有利于汉语和世界其他语种的交流与接轨一样。而如今“的地得”常被混用的情况,也让我想起了这些年与“的地得”有关联的一些工作经历。

二十年前,我执教高中语文。那时,“的地得”用法是要求明确区分的。一般情况下,“的”用来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地”用来连接状语和动词,而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用“得”。有时一句话中不止有一种用法,用不同的词,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十年前,在一次公益中考指导讲座后,合肥市四十五中一学生家长专门打电话给我:“郭老师,你的课为什么要区分的、地、得?孩子小学时学的是可以通用的。”真的感谢这位家长,她的话让我开始关注思考这一现象背后“时代发展对语言实用的影响”“学龄不同对问题难易的梯度区分”等问题。

好在,2016年秋季起,酝酿近八年的语文教材改革开始进入教学实践,从小学一年级、初中七年级起,启用新教材。这套教材,就在“语法回归”上做了调整——我坚信,不久的将来,“的地得”通用的乱象会有改观!

“的、地、得”的故事

那么,在考场、在更需要规范交流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对待“的地得”的用法呢?

先请你听听“汉字王国三兄妹”的故事。

很久以前,汉字王国里有三兄妹:大姐白勺的、小弟土也地、小妹妹双人得。他们长得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读音“de”。因相同的读音,许多同学总分不清他们。

大姐白勺的经营一家杂货铺,里面的东西无所不有——彩色的铅笔盒,美味的蛋糕,实用的闹钟,舒适的椅子,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商品:捕捉风的网,会唱歌的小树,开个没完的花朵,甚至那飘来飘去的白云。只要你能想的到,白勺的的杂货铺里准能找得到,所以如果你看到各种表示物体名称的词语时,前面一定会有一个出色的杂货铺老板——白勺的。

小弟弟土也地是个爱运动的小男孩,他有时悠闲地散步,有时欢快地跳舞,他最喜欢兴奋地跳跃,最讨厌长时间地等待。不止是这些运动,土也地还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捕蝴蝶、看图书、踢足球、遛小狗、骑自行车和吃冰淇淋,总之,在所有表示动作的词前,你一定会发现土也地的影子。

土也地擅长运动,但不擅长表达,小妹妹双人得就不一样了,她非常善于评价和赞美别人。

双人得会对别人的动作这样评价:“你的球打得可真棒!”“哇!你说得太精彩了!”“这些书你理解得十分深刻呀!”“你笑得好甜呀!”她会赞美她周围的人:“你强健得像一头小牛!”“这场表演让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所以,当你要评价别人的动作过程,或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请双人得帮忙呀!

这样,你记住他们仨的区别了吗?他们分别是:

喜欢收集各种物品的杂货铺老板——大姐白勺的;

喜爱运动的——小弟土也地;

喜欢评价、善于表达的——小妹妹双人得。

假如你还无法区分它们,郭老师教你一个口诀:

“白勺的”有选择,名词前面笑呵呵;

“土也地”真神气,喜欢动词前边立;

“双人得”不一般,动形词后常出现。

“的、地、得”的意义

不过,因为这三个助词都读de,在实际交流中,我们会遇到难以区分“的、地、得”的情况。

比如: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

不过,这两句在表意上大体一致,在日常使用中,不致造成误解,似乎也不必去纠结到底用哪一个de。

但更多时候,“的地得”分用,标志性地反映了汉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三种结构的典型特征,规范使用义不容辞,因为“言语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精神文明和教育素养的重要一环”。

从《新华字典》(2000年汉英双解版)可以明确得知,“的地得”作为定、状、补标志性助词的用法,主要区分如下:

的——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等: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

地——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副词性:胜利地完成任务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等:跑得快/香得很

随手拿起冯骥才的《维也纳情感》,怎么也找不出“的”“地”“得”方面的瑕疵。难道冯骥才先生就不怕思考这些小词的用法而打断思路吗?当然不是,这是作家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严谨的写作态度,更是向我们彰显一种优雅、动人的言语修养。

【练习】

小学生读者看过来——

一、请在括号内填“的、地、得”:

猛烈( )北风 胜利( )到达 惨痛( )教训

愤怒( )声讨 鲜艳( )红旗 勇敢( )战士

迅速( )前进 耐心( )说服 丰富( )经验

热烈( )庆祝 巨大( )变化 积极( )参加

分析( )透彻 服务( )周到 广泛( )阅读

描写( )生动 贯彻( )及时 毕生( )精力

观察( )仔细 感动( )流泪

二、修改下列句子中“的、地、得”使用错误的地方

1.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中学生读者看过来——

一、请用“的、地、得”将句子补充完整

1.秋天( )夜晚,明亮( )月光照在床前,远离家乡( )人望着那天上( )月亮,不由( )思念起故乡来。

2.这首诗是谁写( )呀?是唐代( )大诗人李白。

3.一次又一次( )将满地( )鲜花抛向天空。

4.五颜六色( )礼花映亮了北京( )夜空,也映亮了狂欢( )人们。

5.对达尔文后来( )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 )作用。

6.小鹰飞到了大树( )上面,它高兴( )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7.小鹰飞到了大山( )上空,它又高兴( )喊起来:“我真( )会飞啦!”

8.狼气冲冲( )说:“我怎么会把你喝( )水弄脏呢?”

9.紧盯着空中飞翔( )鸽子,或者注视着水底游动( )鱼儿。

10.美丽( )丹顶鹤,唱着嘹亮( )歌儿,从遥远( )北方飞来。

11.它( )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 ),怪不( )人们叫它丹顶鹤。

12.有( )像大冬瓜那样傻傻( )横着,有( )像花儿那样美美( )开着。

扑面而来的“的地得”练习风暴,有没有让你眼花缭乱?关注微信公众号“少年博览阅写联盟”,11月18日,正确答案准时推送!

猜你喜欢
双人区分用法
区分“旁”“榜”“傍”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作”与“做”的用法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特殊用法
“双人运球”乐翻天
“双人运球”乐翻天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