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
因为喜欢看书,我爱上了倾听四季的雨;
因为喜欢听雨,我四季都沐浴于书雨中。(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你做得好)
——题记(别样的开头,我欣赏)
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漫步在春雨中,我翻开了唐诗诗选,盈盈的书墨香就让我如痴如醉了。(起句是南宋朝诗句,假如换个唐朝的诗句会好许多)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去读那大唐王朝的国泰民安(起句用开创大唐盛世的李世民的句子,了不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去读那清晨寺中的幽邃,清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是哪朝、谁写的???)去读那大千事物的美好;镜头忽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去读那荒凉寂寞;“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去读那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去读那羁旅之心……(作者小小年纪能熟练地用这么多经典诗句,令人称奇、令人佩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唐近三百年的意境之美,皆融于其中,可谓是“风骨声律皆备”。(结句的认识十分到位)
春天,是唐诗的华美。(似乎有些费解)
……
我迷醉在雨中,成长在书中。
在雨中读书,读书在雨中。(很有诗意,让我想起了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
【评委点评】
先说说主题——努力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阅读经历与体验,很好!
但得让阅读与现实紧密联系,不然,就成了“掉书袋”了。换个说法,学以致用啊。
七年级同学,细想刚刚离开小学不几日,有如此之文,可嘉!
读
八年级/张楠 指导老师/邹培霞
一米阳光穿过玻璃,照进小小的屋里,似乎点亮了整个世界。高高的木桌上摆着一面小小的镜子和几摞厚厚的书,书桌旁,女孩正在专注地完成作业。(换成“读着写着”也许会更好——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说实话,在中小学生笔下,我很害怕“作业”“考试”“名次”“分数”这样的词汇)她长舒了一口气,从那面小镜子后抽出一张纸擦拭汗珠。无意间,她在镜中发现,自己变了。(好,起笔落在“自己变了”上,为下文张本)
自己的五官已经长开些许,眉宇间少了懵懂无知的稚气,她不由得放下手中的笔,托着脸,望着镜中的自己。她想:人为什么能成长、改变呢?她想不通,便疑惑了。(笔触从长相引向内心)
微风轻起,翻开了桌角一本泛黄的小说。于是,一双大手便将记忆之门推开……(妙语,很是自然)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女孩便没什么爱好——除了读书。她总缠着父母为她读各种美丽动人的童话,抑或是讲述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每一次女孩都听得极其入神,连眼睛也不眨,她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而动情。当主人公身边出现善人时,她总能第一个找出来,真心地为他欢喜;当主人公身边出现恶人时,她也总能最先发现,厌恶他的言语,唾弃他的行为。渐渐地,女孩开始从这成百上千的故事中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她在心中早已对周围的人一一分类,可这些分类十分单一,因为在她眼中,善便是善,恶便是恶,不会混合,也不容混合。她的眼睛如此纯净,容不下一粒沙。(幼儿的阅读大多就是这样,文中能传神地抓住生活中“朴素的规律”,展示了小作者的观察力)
那年,女孩6岁。(自然,简洁;独立成段,为前文作结又与下面的“类似段落”安排“遥相呼应”)
慢慢地,女孩读的书越来越多,可(换“那时”更妥帖)她最爱的当属《西游记》。女孩读了许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她在这一遍遍中发现,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品格:唐僧虽善却有些愚昧,孙悟空虽神通广大,却脾气暴躁,猪八戒虽好吃懒做却勇于担当,沙僧虽忠心耿耿却毫无主见……她这才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美与丑,没有一个人会像白雪公主那样洁白无瑕,也没有一个人会像王后那样残酷无情。她开始再看看她周围的人,楼下的大妈虽好占便宜却热心善良,小区的保安虽凶巴巴的,但也会有一个温柔的笑脸,甚至她觉得,身边的捣蛋鬼们也不那么讨厌了。读,让她又一次认识了世界。(从阅读名著典籍到阅读人生百态,这样的视角转换前一层也有。本段写得更实在,更贴近你我的生活现实,也更有说服力)
那一年,她10岁。(呵呵,我们知道你这样设计的作用)
又过了许多时光,经历了不少坎坷,女孩竟爱上了读小说。小说中的一些语句常使女孩感到一种非凡的力量。就拿《童年》来说,外祖母被外祖父打却认为理所应当,她是善良却又软弱的;酒店女主人被阿廖沙锁在地窖里,却不怪他,可见她的大度仁慈;还有小茨冈,从他开始偷东西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女孩极是欣喜,她开始关注每一个细节,从中发现了许多表达不了的深意。她发现,不用语言表达的不一定就不是爱,不用行为证明的不一定就不是恨,(这里能不能用“正面表述”的方式说呢?会更好一些)人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人腼腆,有人外向,有人易怒,有人爱笑,这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理解他们。腼腆的人话变得多、嘴角上扬便表示他十分欢喜;外向的人变得沉默起来,他可能在独自烦恼怄气;易怒的人总是迁就你,说明他很想与你交朋友;爱笑的人变得冷淡无语,他可能对话题不感兴趣……这时,她明白,读,早已带她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大家留意本段结句——“读,早已带她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再次扣题,表达很有力度)
这一年,她14岁。(再照应一次)
这些年来,读一直伴她成长,看着她从小变大,从无知懵懂到敏感细心。原来,是读带着她了解世界,熟悉世界,行走世界。她因“读”而变!(好一个“因读而变”!!!)
女孩终于找到了答案,她会心地笑了。
风停了,泛黄的书角又被合上了。女孩知道,她要先读读书,再读读人,最后她想读懂整个世界。(请留意本段与开头的遥相呼应关系)
【评委点评】
我们为何阅读?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我们怎样阅读?近些年,有机会走到祖国大江南北,在许多地方,在许多场合,面对教师、校长、家长,我都认真地说:“当我们的视线离开文字时,真正的阅读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真是这样做的,反映了这一人类成长中应该重视的课题——用“读”刻画自己的成长。这,是本命题的核心宗旨所在,很好。
小小遗憾,题目失之以宽——请小作者三思,是不是有过于宽泛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