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研究

2016-04-29 00:44郭思文
牡丹 2016年14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木木人道主义

郭思文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创作为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19世纪的俄国读者,推动了整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时至今日,人道主义的旋律依然奏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当中,足以见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说《木木》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罪恶现象,重新审视人道主义这一永恒的时代主题。

屠格涅夫的作品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屠格涅夫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尽管他最终未真正从事哲学研究,但他的哲学思想皆在其文学作品中展露无遗,他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为后人所赞扬。国内外学者对屠格涅夫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在解读女性形象、分析艺术特色和抒情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然而,《木木》这部短篇小说代表作似乎无人问津。《木木》完成于屠格涅夫被流放的特殊时期,简单的故事情节却释放了他的苦闷心情和人道主义情怀,它是广大读者深刻理解作家创作思想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故本文以《木木》为例,从小说人物奴性刻画和选题两方面着手,对屠格涅夫的人道主义情怀进行探究。

一、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

“人道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stas,最初的实践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上。从普遍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强调个人尊严的价值,批判对人的精神压制,捍卫人的自由和平等。文学即人学,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照亮西方文学,人道主义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屠格涅夫出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地主家庭中,母亲生性乖张,对待农奴颇为残酷。年少的屠格涅夫亲眼目睹了农奴制的不合理和残暴,升入大学后又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感召,对农奴制下的悲惨生活给予了无限的人道主义同情,此后人道主义成为屠格涅夫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基调。

1850年11月,母亲去世后屠格涅夫继承了巨额遗产。他立刻在自己的庄园中进行解放农奴的改革,“我用一切办法来促进全面解放的成功”,表现出废除农奴制的巨大勇气。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说:“在我的眼中,这个敌人有一定的形象,它冠用着众人皆知的名字:这个敌人就是农奴制……我发誓,永远不同它和解。”屠格涅夫对农奴制的深恶痛绝,正是立足于人道主义思想,他对灰暗社会底层大众悲惨生活的同情,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二、寓于奴性刻画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一)女地主

短篇小说《木木》的题材源于生活,其中的主人公大多都可以在同时代人中找到原型。《木木》中的女地主和哑奴格拉西姆的原型就是屠格涅夫的母亲和家奴安德烈。显然,暴戾地主的形象在当时的俄国实属典型,乃至作者无需给小说中的女地主命名,她就可以代表奴隶主阶级的特性。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奴性的普遍意义在于,它不只是一个属于个人的绝对身份地位(如“奴隶”身份),而是一种所有人都难免的相对不自由和屈从状态,包括那些看上去是“主子”的人们。屠格涅夫借地主阶层的恶行,赤裸裸地揭露了俄国农奴制的悲哀,蕴涵着作者对农奴制社会的同情,对丑陋时代下小人物抱有人道主义关怀。

(二)管家加夫利洛

加夫利洛是宅子里的管家,向来服从太太的一切指令,使格拉西姆遭受两次痛苦之别的人正是他。当听到太太准备将塔季雅娜许配给酒鬼卡皮统时,加夫利洛欲言又止。这命令使他为难,令他感到头痛的原因在于,他清楚地知道一方面格拉西姆爱着塔季雅娜,另一方面卡皮统品行不佳,轻浮荒唐,不会是一个好丈夫,而塔季雅娜性情温和,他担心这桩婚事或将引起轩然大波。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残暴制度下的奴性驱使他服从命令。最后逼迫格拉西姆不得不溺死木木,又给了这个最底层农奴重重的一击。屠格涅夫心理描写的特点在于对人物灵魂的透视,立足人性和人道主义,反映人内心的世界。

(三)洗衣女塔季雅娜

小说对格拉西姆所爱之人塔季雅娜的描写也极尽细致生动。洗衣女塔季雅娜,勤劳能干、性情温顺,温柔的表象下则隐藏着一丝淡漠。可怜无助的境况使她对自己的事毫不关心,对太太十分惧怕。面对太太的配婚,她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地流泪,然后便接受了这个事实。最终被加夫利洛等仆人说服,装醉摆脱了格拉西姆的追求。离城时,收下格拉西姆一年前为她买的头巾,她再也不能控制地留下了眼泪。此后两人注定不再有交集,可想而知塔季雅娜与酒鬼丈夫接下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苦楚。

三、寓于小说选题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一)文学作品中的狗意象与人道主义

狗在汉俄文化中都有双重含义,既是忠诚的象征,又指供人驱使、为非作歹的奴才。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果戈理、布尔加科夫等的作品中都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狗形象。其中布尔加科夫的小说《狗心》尤为深入人心,它以荒诞的手法讲述了狗变人的实验,将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批判得淋漓尽致,从而唤起人们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作者的价值追求和人道主义情怀,通过对狗的悲惨境遇的描写表达人道主义反思。此外,狗更是底层大众境遇的写照,人与狗的命运被捆绑在一起,人像狗一样低级,被随意践踏和欺凌。

(二)木木的角色设计分析与人道主义

屠格涅夫早在长篇小说《猎人笔记》中就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社会风情,同时将矛头直指残酷罪恶的制度,深刻揭露了农奴制的黑暗。可随后因不顾禁令发表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被捕,流放至奥廖尔省斯巴斯科耶的农村。《木木》正是在这段囚禁时期完成的,并成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木木”是小说中小狗的名字,主人公格拉西姆既聋又哑,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单词即“木木”,小狗的名字由此得来。

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格拉西姆,但小说却以“木木”为题,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格拉西姆与地主婆,意在向读者传递木木的生存环境。小说正是从木木的出现开始,将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格拉西姆对小狗木木格外关爱照顾,可这也未能使木木摆脱不幸的命运,木木的不幸便是主人的不幸。19世纪的英国作家加莱尔曾说,“这是全世界最感动人的故事”。20世纪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也说,“在艺术的领域中从来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对于专横暴虐的抗议”。

木木看似不是主角,却胜似主角。木木的悲惨结局,昭示着地主阶级对奴隶阶级无情的蹂躏和对农奴尊严的蔑视。木木的惨死唤醒了格拉西姆的独立意识,无言的反抗预示着奴隶阶层终将觉醒。

四、结论

《木木》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虽篇幅不长,但其蕴藏的研究价值不可小觑。小说展现了屠格涅夫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充分理解、对现实本质深入的洞察力、对复杂生活现象和典型特征的辨析能力以及对现实景象完整的再现能力。小说中俄罗斯社会的地主与奴隶的关系,好似人与狗的关系,又不如人与狗般和谐。像狗对主人一样忠诚的奴隶,与人性极为扭曲的地主是旧时代的典型,缓解两个阶级的矛盾是时代的任务。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木木人道主义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的绝笔写给了托尔斯泰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壮壮的画
小狐狸过周末
小青虫
跟踪导练(一)5
说空话
木木相册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