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游记》中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的塑造原因

2016-04-29 00:44徐仲秋周宝和
牡丹 2016年14期
关键词:神佛妖魔吴承恩

徐仲秋 周宝和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了大量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创造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塑造原因的探究,有助于深化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与理解,认识吴承恩小说创作的深层意蕴。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塑造了众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吴承恩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唐僧师徒四人。此外,作者还创造了大量的妖魔形象,成为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妖魔”的界定,可以从文字学角度考究。《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妖”:“地反物也,从示,和神同类。”妖是异于常物的,荒诞的,妖和神是一个世界的。“魔”则是从佛教经书中引进的外来语,是佛经中梵文“魔罗”的简称,主要的作用就是扰乱、破坏正常秩序。“妖魔”则是在中国古代长期的世俗生活和宗教文化发展中融合出的合成词,意指那些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为非作歹、荒诞杂乱的怪物。

在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他们遇到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妖怪,其中与佛教神仙有关的妖魔更是占据了重要部分。它们有的是与神佛有亲属关系,有的是神仙的童子、坐骑,还有的则是星 宿下凡。据笔者统计,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遇到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共计十五处,分别为:乌鸡国全真道人,衡阳峪黑水河的河神,莲花洞里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比丘国的国丈,无底洞的老鼠精,盘桓洞的狮子精,天竺国的玉兔精,通天河的灵感大王,金兜山的独角兕大王,麒麟山的赛太岁,狮驼洞的三魔头,黑松林的黄袍老怪、黄风洞的黄风怪、通天河的灵感大王。其中,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属于神佛的童子,盘桓洞的狮子精和乌鸡国的全道真人则属于神佛的坐骑,金兜山的独角兕大王、天竺国的玉兔精、黑松林的黄袍老怪、黄风洞的黄风怪、通天河的灵感大王属于神佛的宠物。比丘国的国丈、黑水河的河神、狮驼洞的魔头都与神佛有亲属关系。事实上,与神佛有关的这些妖魔形象极大丰富了《西游记》的人物内涵和作品深度,它们不仅仅是为非作歹的妖魔,这种血缘化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间社会的反映,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与这些邪恶力量的较量,充斥着智慧、人情、正义的力量,让读者以世俗化的眼光来考量神佛的举止,具有时代的先觉性。

深入探究吴承恩塑造与神佛有关妖魔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为以下三点。

第一,《西游记》的创作背景是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从最开始的人物塑造,吴承恩便有意将主人公与神佛相关联,因此小说的叙述摆脱不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一些奉旨下界等候师徒四人、为唐僧等人设置取经障碍的妖魔体现了佛教苦修的宗旨,只有经历这些磨难,唐僧师徒才能在心灵和肉体上得到净化和升华,才能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取得真经并传播至凡界。在文本的叙述中,大部分的妖魔都是孙悟空等三人能够降服的,但吴承恩并没有止笔于此,他通过与神佛有关的妖魔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世态沧桑。众多的与神佛有关的妖魔,由于借助了神佛的宝贝或特殊本领,往往不能被轻易降服,甚至很多时候其他神佛也无可奈何,只有观音菩萨才能彻底解决。例如,孙悟空在金兜山与独角兕大王大战,这一妖怪借助金刚圈将孙悟空等人的兵器全部卷走,甚至抢走了孙悟空请来的众多神仙的宝物,最后还是如来暗示孙悟空请来太上老君,使妖怪现出青牛原形,收归天界。

第二,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形象塑造和最后降服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上下勾结并肆意压榨人民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在下界作恶多端,但一旦孙悟空要对其斩草除根,与之相关的神佛就会出面庇佑,以“收服”为名,行保护之实,呵斥几句便既往不咎带回天界。这些妖魔与其他普通妖魔的待遇是有极大差距的。其他没有神佛这层关系的妖魔,在与唐僧师徒的较量中,往往最后都被绞杀殆尽,甚至有的妖魔并没有伤害到唐僧等人,但因为他们是妖而被孙悟空等人斩草除根。比如,唐僧等人在三山庵被劲节老等邀请共同赏景作诗,后被孙悟空寻到,扰乱了聚会,几人瞬间消失,经查看他们是几株树木修炼成精。劲节老是松树,孤直工是柏树,等等。猪八戒闻后,用钉耙一顿乱耙,唐僧虽劝阻说他们并未伤人,但孙悟空唯恐留下后患,所以和猪八戒一起斩草除根。这些树木虽已经成精,但缺乏神佛的庇护,他们的下场只能是枉费了百年修行,丢了性命。在这种对比中,对权势社会的嘲讽就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内部政局混乱,他们怂恿爪牙鱼肉百姓,也在这些与神佛有关的妖魔身上得到了体现。枯松涧火云洞的红孩儿精心设计要吃唐僧肉,他的手下依仗圣婴大王的名号找山神、土地要例钱,使得土地等“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山神土地已经如此,下层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作恶多端鱼肉百姓的妖魔,观音菩萨最后将之收为身边的善财童子,与之相比,树精之死实在令人扼腕。善恶、人情皆在对比中显现。

第三,明代怪力乱神的文化品位对妖魔形象的塑造有影响作用。在明代以前,儒家文化对一切“奇异”之物持排斥态度。如孔子曾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到了明代,这一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代人越来越多地关注超现实的东西,这种独特的文化品位也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此外,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趣”成为小说审美的基本范畴,产生了“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的说法。明代世俗化倾向加剧,让宗教的面纱逐渐被揭开,神佛褪去了身上的灵光,下到凡间成为有弱点的普通大众。所以,在小说中,神佛的出现必不可少,与之有关的妖魔则是这种“趣”与“超现实”的结合,神佛对妖魔的庇护也是世俗化的表现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关于与神佛有关妖魔的创作并非简单的形象创造,它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明代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寄托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存现状的深切忧思。

(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2015年连云港师专校级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游记》海外传播;2015年连云港市哲学社科课题“《西游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方法探究”(编号:16LKT65);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西游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神佛妖魔吴承恩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七七事变祭
吴承恩剿匪
“神佛”失灵 “硕鼠”入笼
柴立元:降伏重金属污染“妖魔”
落难记
活着是一本西游记(外一首)
活着是一本西游记(外一首)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