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鉴
深植于洛阳古都的《牡丹》杂志,是一本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老刊物,一直坚持着鲜明的办刊宗旨,有着明确的办刊方向。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数以百计的文学刊物中,颇具标识性。而2015年,又开辟了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栏目“域外”,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牡丹》杂志刊载的这些作品都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短则几千字,多则两万余字,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反应了俄国白银时代的社会现实,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几篇读下来,让我看到一个迥乎异常的小说大家奇崛深邃的思想和让人难望项背的艺术造诣,有时读着,忍不住拍案叫绝。
2015年,《牡丹》“域外”栏目一共推出五期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短篇小说,分别是《幸福》《血痕》《卢里耶医生之罪》《深渊》《下级准尉戈洛洛博夫》,既让这位沉寂已久的作家重放光芒,又让读者分享了来自域外的饕餮大餐。
牡丹杂志王小朋主编和特约编辑李坤是有眼光的。记得2015年1月12日,李坤的博客里贴出了一篇文章《阿尔志跋绥夫: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作家》,他这样写道:
“如果说一个作家值得我为之鸣不平的话,那阿尔志跋绥夫是首当其冲的。通过对比阅读,我始终认为阿尔志跋绥夫的文学造诣及其天才性是在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福楼拜、果戈里等所谓大家之上的。别的不说,单就其长篇小说《绝境》《萨宁》和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的文学水准而论,在世界文学史上能与之比肩者的确寥寥无几。如果将《安娜·卡列宁娜》与《绝境》放在一起,只需读几段,便可一分高下。但阿尔志跋绥夫远远没有托尔斯泰之辈幸运,他长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所得到的重视和声誉,远远小于他本应该得到的。鉴于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做点什么,以使这座长期被埋没的文学宝藏重见天日,从而让更多的人获益。”
这位著名的俄国作家,曾赢得鲁迅先生的高度激赏,说他“是俄国新兴文学的典型的代表作家中的一人”,“表现之深刻,到他却算达了极致”。
发表在第2期的《幸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命运悲惨的妓女的生活,同时为我们解读了幸福的真正内涵。妓女萨什卡鼻子突然烂掉,失去了赖以为生的美丽资本后的她,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继续苟活下去,这个不幸的女人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地里,接受一个变态狂的无情杖击,以此获得能使之继以为生的五个卢布。而当她看到那五个金光闪闪的卢布时,想到将会享受到食物、温暖、宁静、伏特加,“突然全身充满了一股巨大的轻松的快感”,“整个身心都充满了光明的幸福的想要欢歌的感觉”,“而刚才对她那怪诞和极端令人厌恶的殴打,她已经忘记了。”小说的笔触直抵人性的底线,既写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揭示了人的渴求幸福的无意识本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沙皇俄国,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现实异常黑暗,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但阿氏却独辟蹊径,他并没有写浩浩荡荡、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而是选取了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一个小火车站站长与敌人战斗、被抓、最后被枪决的片断来写。这就是发表在第4期上的《血痕》。火车站站长阿尼西莫夫因为脱离组织,没有领袖,在迷惘而模糊的幻梦中战斗,所以最后失去生命,血染大地。这是一曲革命者悲歌,也是阿氏一贯的无政府主义的观念的写照。本篇艺术风格秉承了他一贯的幽微的细节描写和和心理刻画,将革命者的心理转变,写得淋漓尽致。
人,有时活在一种虚妄的伟大与空无的迷梦里。阿尔志跋绥夫用思想的刀锋,借一名渴望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卢里耶医生,剖开了信仰的空洞。第6期发表的是他的另类写法的小说《卢里耶医生之罪》。该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献身科学,不断进行冒险试验的卢里耶医生,不断遭遇人生的失败,最终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他在中非旅行时强行从一个部落里带回一个年轻的黑人,并将其秘密囚禁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僻静的暖房进行“试验”。而孤陋自闭的黑人开始如同信奉宗教一般崇拜他,后来却在痛苦、厌倦和绝望之中,上吊自杀了。而这个想通过科学来实践“科学、进步、光明和所有人的幸福”的人,却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小说情节没有太多戏剧性,只不过采用医生手记的形式,辅以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来完成故事的叙述和主题的呈现。这样的小说需要慢阅读,需要在安静中仔细品读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
对人的内心的探索,思想的挖掘,一直是阿尔志跋绥夫作品的重要内容。人活在现实世界里,灵魂却有一个巨大的深渊。一旦深陷,会产生怎样的幻觉?第10期发表的《深渊》,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度剖析。《深渊》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主人公卡姆斯基因为患病,濒临死亡,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由此变得脆弱、敏感、混沌、茫然、迷乱、恐惧、忧伤……头脑中反复出现一系列幻影,在似梦非梦中,思考着生与死这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幻觉或者病态中的思维,有着读者无法想象的魔力。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有时如哲学,有时如读心理学。小说虽然秉承了阿尔志跋绥夫一贯的写作风格,但又有了意外的突破,这个被遮掩的作家,在文学道路上,是前行者,更是探索者。
活着还是死亡,这不仅仅是哈姆莱特思考的问题,也一直是哲学家和作家们思考的话题。第12期发表的《下级准尉戈洛洛博夫》是一场关于生命思考的小说。医生索洛多夫尼科夫阴差阳错地走进下级准尉戈洛洛博夫的房间,二人有一场并不愉快的谈话,当医生离开后没多久戈洛洛博夫就自杀身亡了。下级准尉像一块石头,或者一枚炸弹,以最简单也最沉痛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小说将生死挖得很深,最后又轻轻掩盖。生活总是日复一日地简单轮回,死者已矣,生者还将继续活着。阿氏的笔是一台挖掘机,掘下的坑,让读者见之惊骇,而掩卷之后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比黑夜还沉重,比生死还驳杂。
阿尔志跋绥夫的笔触之静止细腻,思想之深邃幽妙,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一流大师水平。他总能在不经意的书写中,把握时代脉搏,攫住人物灵魂,带着读者走进一个迷离斑驳又深不可测的文学世界。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主编的水平,体现的是一本杂志的水平;一个主编的眼光,展现的是一本杂志的视野。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我们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作家的作品,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编辑们总是在挖掘那些最优秀的作家,他们希望将最好的作品带给读者,而从去年一年隆重推出的阿尔志跋绥夫的几篇作品,可以看出编辑的审美和对小说的艺术眼光。可以这样说,这一年,让死去近百年的阿尔志跋绥夫重新活了过来,让他在这块他从未想象和来过的土地上大放光彩。我在想,如果作家泉下有知,一定会备感欣慰的。毫不溢美地说,《牡丹》因为开出“域外”,更见其雍容和华美。如此,更多的人才有机会领略到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魅力,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伴随着西伯利亚的那股寒流,我们隐约听到了文学的春天正从不远处盈盈而至,那些缤纷和美好正紧跟2016年的脚步纷至沓来。
祝福《牡丹》,祝福这朵艳丽的文学之花越开越好,开出国色,也开出异彩。让我们在美好的阅读中,欣赏异域的风景,静享岁月的从容吧。
责任编辑 婧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