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性与隐伏的革命

2016-04-29 06:11梦桐疏影
牡丹 2016年2期
关键词:耶夫尼古拉抗争

梦桐疏影

读俄国白银时代的作家,一定不可绕过安德列耶夫。他的出众才华曾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也获得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他的写作独具一格,在神秘幽深、细腻婉转的叙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多样、现实的惨淡残酷,并浸透着深刻的哲理。安德列耶夫生活在一个动荡黑暗的社会,本身又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有过三次自杀经历,对人生的诸多情感有着刻刀般的体验。他敏感,纤细,善于发掘人心深处的孤独忧伤、痛苦无奈以及恐惧决绝。这位“绝望厌世的作家”,深受尼采、叔本华的影响,是一位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其小说代表作《在雾霭中》《瓦西里·费维斯基的一生》等,无不体现了对灵与肉、生与死等“该死的”人生意义的探讨。《走向迷蒙的远方》,亦是如此。单从标题,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用意。透过主人公尼古拉逃出家庭,奔向迷蒙的远方,展示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决裂,同样也展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小说孤独的人性与隐伏的革命气息交织合一,生命的起伏与时代的跌宕融为一炉,展现了尼古拉与家庭抗争、与命运抗争、与现世抗争的决绝和孤独,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尼古拉出生在一个富有之家,父亲是一位有“三家工厂,四幢房子,股票天天有红利”的大资本家。尼古拉却“从上到下恨透了”“并且不理解”这个看似奢华而体面的家。他性格沉郁,有独立的思想,果敢的行动,他的内心世界波涛汹涌,与外部现实有着极大的疏离感,他拒绝庸常之人包括他的家人走近他。他坚持自己追求的东西,傲慢冷漠,与人交谈极少。小说从头到尾笼罩在雾霾一般的人性孤立与漠然之中。作者在开篇写道:他在家里已经待了四个星期,而在这四个星期家里一直笼罩着惶惶不安的气氛。他住的房间“那几扇白门整体从里面反锁着,无声无息,好像门里没有任何活物一样”。尼古拉思想的前卫和孤绝自然造成了与现实的隔离。对家人来讲,他不过是“高高的、阴沉的身影”而已。惶恐不安的空气,如同冰冷的波涛在家里汹涌翻滚。这样的环境氛围,让整篇小说沉浸在神秘感和恐惧感之中。

安德列耶夫沉痛地自白说:“世界无比宽广,而我却独自一人——病态的忧伤的心灵、混乱模糊的理智和病态而脆弱的意志。”作者借尼古拉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年尼古拉和几个同学因偶然的事情被工学院开除,由于父亲的关系,才没有受到更大的处罚。但激烈的谈话中,父亲的一巴掌让儿子离家出走。重回家中后与亲人的关系并未和解。孤独是一面高墙,无法逾越。当他刚回家中,父子相遇,场面尴尬冷漠,甚至勉强的笑容里有“一种敌意倏忽闪过”。父子二人单独在一起,尼古拉也拒绝回答父亲的提问,同时“依旧有莫名的恐惧和颤栗”。尼古拉与妹妹尼诺奇卡的关系也是如此。妹妹热情地讲起她在贵族女子中学的生活学习经历,可是尼古拉心不在焉,让尼诺奇卡失去了兴趣。曾和他一起骑马游戏的老仆人费诺根·伊万内奇听说他回来,尖叫着扑向他并想吻他,可是同样没有得到对等的回应。七年,时过境迁,尼古拉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单纯、热情,他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冰墙,彼此拒绝和固守,他变得更加冷静、冷漠甚至冷酷,让所有人都感觉到陌生和不可思议,寒气袭人。祖母带着哭腔乞求她和父亲讲和,留下。那个晚上,三个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终于获得了瞬间的和解……小说中这些细节都写得幽微真切,对人物内心世界刻画木入三分,很好地展现了人物丰富多维的心理活动。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联系和寻找一下社会背景,就不难发现尼古拉是一个孤单的清醒者,无奈的决裂者,一个对家庭绝望、人生茫然的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义无反顾走向迷蒙远方的革命者。小说表面抒写人性的孤独,内里滚动着革命的暗流。

总之,《走向迷蒙的远方》隐伏的革命气息,非常含蓄,非常朦胧。尼古拉的日常言行以及与父亲的对话犹如夜空中透露出微弱的星光,隐约闪现革命的火光。小说的情节设计极为巧妙,层层悬念,步步伏笔,很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着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结尾,就是尼古拉答应祖母留下来的那个夜晚,他再一次悄无声息地在冰雪一般的家庭氛围中决然出走:“尼古拉那高大的背影渐渐变小了,淡了,像是融化在了黯淡的烟霭里。又过了片刻,他就永远消失在让人惊恐不安的神秘的远方。”

整篇小说情感基调神秘、阴冷、沉郁。深刻的孤独、彻底的绝望和盛大的迷茫包裹其中,让人读后唏嘘深思。

责任编辑   婧   婷

猜你喜欢
耶夫尼古拉抗争
瓦格纳教授的发明
瓦格纳教授的发明
安德列耶夫与扎伊采夫的表现主义小说对比研究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尼古拉:通快中国再创好成绩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淘气尼古拉带你游法国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黑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