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项目是帮扶村脱贫致富的源头。脱贫奔小康不是一朝半夕之功,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所建的致富项目恰恰是发挥长久效益的活水源泉,它就像甘甜的泉水,灌溉着久旱的村庄,让她慢慢恢复元气,并日益朝气蓬勃。
致富项目关乎村子的未来,上什么样的致富项目,如何上?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每一位省派“第一书记”曾经面临、直接面对和致力攻克的难题。现在,兰陵县22个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的致富项目都已尘埃落定,初成规模,已有收益,获得了第一桶金。但每一个致富项目的背后都有操碎心、愁白头的历程,回顾过程,都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体察村情民意 寻觅致富项目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各村有各村的村情,致富项目不能跟风、不能一刀切,省派“第一书记”们更是深谙此道,他们做的第一门功课就是调研走访。
作为22位省派“第一书记”的带队人,兰陵县委挂职副书记王军到职的第二天就开始走访调研。当时正值年关,他马不停蹄,用了三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金岭、车辋、尚岩3个乡镇的22个村,初察村情,协调安排“第一书记”们的生活。“第一书记”也满腔热情,怀着“农村天地大有所为”的壮志,走访贫困户、老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走巷串户,了解村民的情况,了解他们的想法。光有想法还不够,关键是看他们的想法是否能落地,无论什么产业项目,都需要结合本村的实际才行得通。
因此,田间地头,多了不一样的身影,“第一书记”操着蹩脚的当地口音,跟老百姓聊家常,说花生玉米地瓜,话收成,通过这种春风化雨式的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资料不用就没有生命力,基于这种资料,多方打听,多方印证,多方考察。6个工作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头到各地考察不同项目,并尽可能多地带村里有致富愿望的村民一起去考察。
省国家安全厅工作组到江苏沭阳苗木培育基地考察绿化苗木等;省委党校工作组到济南、诸城、平邑等地参观考察种植养殖等项目;省委办公厅工作组到拥有“亚洲第一蔬菜大棚”的兰陵县家瑞种植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大棚蔬菜种植产业;青岛海关工作组到平邑县参观学习光伏发电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大众报业集团工作组到莱芜市莱城区山东峰祥畜牧种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等;山东出版集团工作组由张杰组长带队,王琦、陈先云两名“第一书记”一同,到沂源考察樱桃大棚栽培技术等。“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也积极协调,组织集体参观学习,到费县和沂水考察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到平邑学习考察光伏发电,到县内庄坞镇考察油桃种植、大仲村镇考察牧草种植等。
只要听到有可以借鉴的致富项目,大家都不辞辛劳,到处奔波。跑断腿,磨破嘴皮,只是为了选择适合本村的致富发展项目。蔬菜种植基地、果蔬采摘园、养殖小区、手工加工厂等都留下了“第一书记”的足迹。他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慢慢进入角色,渐渐融入当地的百姓中,成为他们的主心骨。
多方征求意见 务必因地制宜
致富项目,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从村到镇再到县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论证、建设、验收、报账,要考虑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等各要素。在选择什么样的致富项目时,都要争取多方意见,察纳雅言,前期工作铺垫好了,才能为未来实施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多地取经回来,不断开“碰头会”。在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村“两委”会,召集贫困户座谈,探讨致富项目是否适合本村村情、是否有长久的效益,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是村子的主人,致富项目有待于他们的维护,他们的想法至关重要。镇相关部门和领导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对村情有相当的了解,经过与他们的沟通确认,才能对致富思路和想法做到心中有数。
临时党支部定期召集大家开“碰头会”,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并根据各个小组反映出来的问题,召开行业对接会等,第一次就召集兰陵县20多个部门,对大家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与各个村的“第一书记”对接、逐一解决。每个“第一书记”都小心谨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尽力把项目相关问题考虑周全。这样煞费苦心,目的只有一个:选择适合本村的致富项目,因地制宜,惠泽帮扶村。选对了致富项目,不仅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还会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让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充分发挥造血功能。一旦盲目上马,选错了方向,不但扶贫不成,还会打击地方和百姓的致富信心,损害“第一书记”的声誉,有百害而无一利。
研讨中理清思路,碰撞中产生火花。各个村的致富项目,逐渐有了眉目,形成各有千秋的致富方案。扶贫攻坚,总要越过重重障碍,闯过一道道关口,很多时候,兰陵县的22位省派“第一书记”就是这样攻难题、闯难关。
初步收到成效 有待制度保障
为了更好地使致富项目落地,在临时党支部的协调下,22个省派“第一书记”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有的村还成立2个,为帮扶村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搭建起平台,也作为精准扶贫的平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产业项目和合作社成立之后,项目的落地就提上日程。项目不同,各村情况也千差万别,项目的实施也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卯足劲,想尽办法往前推进,流转土地、落实施工方、架电打井、引进种苗……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临时党支部也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到各帮扶村现场办公,查看项目的进展,发现遇到的困难,竭力协助解决。
种植和养殖都要流转土地,安装光伏发电需要租赁村民的房顶等,随处是无法预料的难关。村民视土地为命根子,流转土地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安装光伏会不会造成房屋漏雨,雷雨风雪天的安全性怎样……各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的心力,“第一书记”们从中也都锻炼成了“多面手”。老百姓看到了省派“第一书记”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精神,体会到他们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真情实意。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2个“第一书记”村的产业项目都已建成,平均每村达到3个项目,初步有了收益。省安全厅的帮扶村韩庄建了“绿化苗木种植示范基地”、驼山村建成“食用菌大棚种植示范基地”、洼里村建成“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示范田”等项目。省委办公厅在帮扶的尚岩镇西湖村、马圈村、北尚岩王庄村为贫困户新建或升级改造三层膜蔬菜种植弓棚,在东水溝村建设高标准冬暖温室蔬菜大棚,并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省委党校工作组在帮扶村的前银厂土地整治项目中,投资300多万,整治农田几百亩,变荒山为农田;在唐王村引进优良小米种植,建立加工厂,优化包装设计,创立“唐米”品牌。大众报业集团的帮扶村杨套村建成大型养殖场,引进优良山羊与黄牛;葛村建成农光互补大棚;枣庄村建成水黄种植基地。青岛海关工作组引进优质板栗种植技术,在帮扶的义合庄村、北坞丘村和桥山沟村种植板栗,与厂家签订收购合同;发挥自身优势,引进首饰加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山东出版集团的帮扶村晒钱埠二村和拾钱庄村建成薄皮核桃种植园和蜜桃种植园,并发展林下经济;在安乐庄村建成养牛场,养殖良种肉牛。22个省派“第一书记”村,都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投资超过一千万元,现都已并网发电。产业项目成为帮扶村脱贫致富的“活血库”。
临近收官,看到致富项目逐渐步入正轨,欣喜之余,善于谋划长远的“第一书记”们又在琢磨如何解决后续管理和项目可持续运行的难题: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监督项目运行和收益分配,探索“社运营、村分配、镇监管”的收益分配机制,各村的产业项目都依托于合作社运行,合作社的账户放在各镇的经管站统一管理,对各村的项目收益进行监督管理。但项目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如何确保保值增值,如何让合作社健康运转,如何让产业项目稳步发展,让真正贫困的人得到收益等问题,还有待于制定相关制度加以监管。“第一书记”们仍在探索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