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
《中庸》里孔子有一句话,让人读后不觉怵惕心动,头脑也清醒许多。孔子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分明是在提醒人们,如果真的有觉知,就不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失败者。
聪明的失败者——这个词有点就像“公开的秘密”,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却普遍存在。在孔子的这句话中,“罟”是捕捉鸟或鱼的罗网,“檴”是带机关的捕兽木笼。辟,通“避”,躲避。期月指一個整月。孔子说,人人口上都说“我知道”,却总像飞禽走兽一样,被驱赶到了罗网、陷阱之中还不知道躲避;人人口上都说“我明白”,选择了中庸,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
那么,孔子看到了谁,看到了怎样的现象?他何以说出这样的话来?实际上,孔子强调的是“知”与“行”的贯通,强调的是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的“诚”。《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也在说“知易行难”,在他看来,真正的聪明者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现实中,很多人自我感觉不错却最终并没有成功,许多认为自己不缺乏智慧、不是不聪明,最终竟然就失败了!
不难察见,许多聪明的失败者,他们的“知”或“智”,恐怕只是“小智”。在孔子心目中,舜就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十分开通明达,绝不自以为是,他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能虚心向人求教,“好问”而善于学习,兼听而明,绝不自以为是,始终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外界。即便看起来很浅显的言论,大舜也能认真体察。他将其中不合情合理的恶言隐去,宣扬其中有意义的善言。他能够把握住事情的两端,而选取中道施于百姓。正因为舜能将天下万民万物的智慧为己所用,舜才得以成为圣人大舜。再博学多才之人也不会全知全能,孔子就谦卑自知,他承认自己“无知”,有人提出他不了解的问题,就从事物的两端推敲,尽量接近中道。
善于认识自己,还要善于提升自己。那么,最紧要的,恐怕就是至诚无息、择善固执了。孔子十分赞赏颜回,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许多人执中不能持久,恰与颜回的坚持不懈相对。颜回选择追求中道,领悟到一点善端、一种好的道理,就会牢记在心,再不让它失去。作为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最大的优点就是乐学不厌,这已经是他人无法比拟了的。登高才能望远,颜回之所以“闻一以知十”,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可以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是他的境界,惟其如此,他才感知到孔子思想的高深与奥妙。
有人说“太聪明的人往往都是失败者”,恐怕这样的聪明就是“小聪明”而已。有一部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因为智商低,他进小学都困难,但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不成功。阿甘爱说的是他妈妈的一句话:“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阿甘或者应该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难道不是吗?很多时候,社会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当然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聪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聪明。否则,人的聪明就很难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说不定它还会成为自己人生的美丽包袱。
是的,我们看到过很多“聪明的”议论者、埋怨者,看到过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的人。他们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皆日予知”的人。其实,孔子之言,其实无非就是踏实努力,坚持不懈。真正有大智慧的聪明人绝不汲汲于曲径小道。天道至诚,谁也挡不住寒来暑往,挡不住时光的流逝,所以人们要效法天道,以“至诚”之心去行动,做好自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终还要“笃行之”。唯有具备了这个“诚”才能成就自己,真正的有道君子无一不是有“至诚”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