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涵
学校组织我们研学游来到南京,这里的小巷很多。比如夫子庙的附近,大大小小就有十来条小巷——老旧的青石板铺就的窄路,细长的巷道里空无一人,路边的小杂货铺里,主人的猫慵懒地徘徊在柜台前,一老一小两个人沉默地守着店铺……霎时间,我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似曾相识的场景一把将我拽回童年,拽回外婆家门前的小巷。
以前外婆家门前也有这样的小巷。
记忆里的小巷口也是青石板路,狭窄得只能供两三人并排行走。巷子左手边是一个废弃不用的旅馆,招牌是竖着的“红日宾馆”,不过,不知何时,“馆”字不见了,只留下“红日宾”三个大字,在风中摇摆不定。
往里走,是一家杂货店——“林家铺子”。里面卖的东西都是廉价的老物件:粉色的蝴蝶结发卡像是放过了流行的时期,塑料盒里的文具袋不知何时落满了灰……还有就是零嘴儿:一块五一包的小薯片,五毛钱一袋的糖……杂七杂八堆满货物的桌子上,有一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电视机,放着你永远叫不出名字的肥皂剧。
再往里走,好了,到了外婆家了,往右边拐就到了。
记忆中的外婆总在这里,搬一个小板凳,与邻家的宋奶奶拉着家常,她时常是边剥毛豆边叨着菜市场里毛豆、大葱、蒜头的价钱;边择菜边说着超市里打折的物什;边织毛衣边讨论着我们的成绩……等到差不多十一点半了,她端起板凳,带着新鲜的菜回家做饭。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和弟弟稚嫩的声音便会在门口如约响起:“我回来啦!”声音大得整栋楼都能听见。然后呢,我们就重重地踏上那三个台阶,正准备拍门,门忽然就从里面打开了。推门进去,正是外婆满怀笑意的脸。她的手在围裙上抹抹,帮我和弟弟拿掉沉重的书包。她也只是笑,什么都不说。所以,不论我和弟弟在外面有多吵、多闹,在外婆面前一定是安静而乖巧的孩子。
以至于到了现在,我依然为这样的情景而感动——小巷里,幼小的孩子拉起她年迈的外婆的手,稚嫩的脸上不仅有快乐也有好奇,年迈的外婆则只是笑,慈祥地笑……
童年已经渐渐远去,我却又见到了似曾相识的小巷。仿佛,又看见那与外婆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此刻,光影斑驳在小巷古老的墙面上,细看就像是外婆脸上印刻着的岁月的皱纹。
小编送星:长长的窄巷,连接着时光的这一头与那一头,也承载着“我”与外婆之间的种种故事。时空流转间自然顺畅,看似琐碎的回忆,却道出了细腻而深厚的情感。
(指导老师:丁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