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清初著名滿族词人。纳兰性德(以下简称纳兰)勤于笔耕,在其短暂的31年的人生岁月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诗、词、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代表作是《通志堂集》。
诗为真情何宗唐宋
《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是所以贵真也。”老庄哲学中的这种“贵真”思想对历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纳兰十分看重诗词创作中的真实性,他认识到这份“真”不仅决定了作品的价值,而且是作品能否感人的关键所在。同时,纳兰对“真”的理解中蕴含着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的成分,真挚豪爽、畅叙真情的特征对纳兰文学创作主张有着重要影响。兼具民族特性与诗学传统的抒情主张,纳兰的诗学理论呈现出流泉天籁般的真切自然。在纳兰的文学作品中,词作成就最高,也最为人所称道。纳兰词的主题很广泛,有边塞词、友情词、悼亡词。这些词或豪放,看尽“万里阴山万里沙”;或凄切,卧看“几叶萧萧雨”;或悲凉,敢问“谁念西风独自凉”;或感伤,愿“人生若只如初见”。虽然涉及的主题众多且风格多彩,但根本的畅叙真情、直抒真意这条红线始终贯穿始终,让人与其同悲同喜同感慨。讲求独创的主张使得纳兰词真实自然,而真实自然使得纳兰词感人至深,纳兰词的境界和格调自然也就非同一般。在《通志堂集?原诗》一文中,纳兰列举明朝文人钱饮光震怒的例子,旨在强调创作中个性的重要作用。“近时龙眠钱饮光以能诗称,有人誉其诗为剑南,饮光怒;复誉之为香山,饮光愈怒;人知其意不慊,竟誉之为浣花,饮光更大怒,曰:‘我自为钱饮光之诗耳,何浣花为?”钱饮光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和白居易、晏殊相比,实际上也就是说创作中的个性成分是没有可比性的,那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存在。
烟水迷离含蓄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言不尽意”是很好的创作选择。纳兰在《通志堂集?渌水亭杂识四》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这里纳兰通过谈论对花间词、宋词及李煜词的看法,不仅标举了他关于词作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反映出他关于文学风格的一些立场。他要求作词不仅要“贵重”“适用”“兼有其美”,而且最好能富函“烟水迷离之致”。这里“贵重”“适用”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如果从诗教的角度看,它可以理解为词也应“载道”,肩负起传承经学的历史重任。如果从抒情的角度看,它可以理解为词的“言志”、“缘情”功能,将情感的底色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所谓“烟水迷离”,就是指朦胧营造的韵味,就是言在意外、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含蓄美。在《通志堂集?与梁药亭书》中,他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唐诗非不整齐工丽,然置之红牙银拨间,未免病其版槢矣。从来苦无善选,惟花间与中兴绝妙词差能蕴藉。”《花间集》的词风具有香软婉约、含蓄雅致、秀丽清新、情思真切等特点,开婉约词风之先河。纳兰对花间词还是比较钟爱的,对于其独特的言情手法和灵活的音调组合更是偏爱有加。纳兰通过将花间词与唐诗在形式上作比较,认为花间词的言情形式约束较小,更有利于“蕴藉”功能的发挥,从而使得词这种文学样式在表现情意的时候更具张力。这与《诗品序》中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原传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性格的双重影响下,纳兰不仅接受了“诗缘情”的思想实质,而且从创作原则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抒情。纳兰认为诗是“心声”,是“性情”的外在物态化表达,这是关于诗歌本质观的认识,他对诗歌抒情属性的把握可以说是抓住了诗歌创作的灵魂。。
(作者单位: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