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
白天有太阳给我们送来光明,晚上有月亮为我们照明。即使在没有月光的晚上,各种各样的人造光源也可以使我们免遭黑暗的笼罩。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连这些人造光源也没有,世界是否就会陷入彻底的黑暗中呢?当然不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自带“照明设备”的有趣动物吧。
光是用来照明的吗?当然不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和汽车的尾灯一样,主要起信号灯的作用。夜幕降临时,萤火虫会不断闪烁自己的发光器,与同伴进行交流。我们见到的萤火虫发出的那一明一灭的荧光,其实就是它们之间用来对话,沟通感情的信号。提起会发光的动物,当然免不了要说萤火虫。它是一种小型甲虫,尾部能发出荧光,所以就有了“萤火虫”这一既通俗又形象的名字。
萤火虫非常爱干净,一个地方的水质一旦被污染,那里的萤火虫就会绝迹。而在环境状况好的地方,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所营造出的如梦似幻的妙境,绝对会让人终生难忘。日本长野县的萤火虫童话公园是全球观看萤火虫的最佳场所,每年6月中下旬萤火虫活动频繁的时候,世界各地的游人就会不远万里去那里,共同欣赏这人间仙境。
说到萤火虫发光的奇特本领,可全靠它尾部的发光器呢。这个发光器的发光细胞中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当空气流过发光器上的气孔时,荧光素就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出绿色的荧光。
不过,和灯泡等人造光源不同,萤火虫身上的荧光素只有极小一部分会转化为热能,因此它所发出的光是一种热量极低的冷光。这样,萤火虫不必因为发光器的温度过高“火烧屁股”而烦恼,同时这极高的光能转化率又可以保证萤火虫只凭借有限的荧光素就可以长时间不断地发光。据研究发现,有的萤火虫甚至可以连续发光好几分钟呢。
萤火虫尽管体形娇小,但知名度很高。“萤火虫”做过著名商标名、手机应用软件名、乐队名、网站名……甚至英国研制的一款坦克也以“萤火虫”命名,足见这种小精灵受欢迎的程度。
鱼的“灯笼”
鱼虽然相貌丑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钓鱼高手。在进化过程中,鱼的第一个背鳍演变成一根长长的“钓竿”,一直向前伸至嘴巴上方。钓竿的顶端是一个肉质的小球,这个小球里的细胞可以分泌光素,与海水里的氧气进行缓慢的氧化反应,从而发出忽明忽暗、闪闪烁烁的亮光,就像一个小灯笼。鱼用“钓竿”挑着头顶上的“小灯笼”在海底静静地待着,以此吸引那些喜欢光亮的鱼虾等海洋生物。一旦有猎物聚拢过来,鱼只需要用大嘴一吸,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享用这些送到嘴边的美味。
当然,鱼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些小麻烦,会招来鲨鱼等一些更凶猛的鱼类。不过,狡猾的鱼绝不会傻乎乎地等在原地。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它就会赶紧把发光的“小灯笼”含进自己的嘴里,遮住光亮,然后趁着黑暗迅速逃之夭夭。
鱼的“钓技”如此高超,也就无怪乎它能够获得“海底渔夫”的称号了。
据统计,在海洋深处的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身体能够发光。它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灯眼鱼、光睑鲷等,这些鱼类靠寄生在身上的发光细菌发出亮光,足以照亮十几米远的地方。而靠自身发光器官发光的鱼则要数鱼的名头最响亮。
陆地上的动物可以享受白天的自然光,而绝大多数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却只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于是,它们干脆自力更生,各自练就了一身能够发光的“超能”本领。
单从长相上来说,鱼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这一点单从它的别名——海蛤蟆、老头鱼、结巴鱼、丑婆等就可见一斑。由于实在丑得出类拔萃,鱼就成为出镜率非常高的一种鱼,在卡通片《海底总动员》和游戏《吞食鱼》《钓鱼达人》中都有亮相。
大部分海底发光动物只在黑暗的海底游弋,但也有少数会把美丽的荧光带上水面,进入人们的视野。每年的3—6月,日本东北部的富士湾海岸线就会被蓝光照亮,在黑沉沉的夜幕之下显得格外迷人。这美景并非是人造光源照射形成的,而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那是无数能发光的荧光乌贼聚在海面上形成的美景。
荧光乌贼在外形上和其他种类的乌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它们有一种特殊本领——身体会发光。荧光乌贼的身上有很多发光器,散布于头、眼、腕等部位,尤其以眼部和下腹空腔处的发光器最为明亮。这些发光器中含有成分复杂的放射性复合物,能够发出蓝色的荧光。
荧光乌贼最主要的栖息地就是富士湾的海底。这里的海沟非常深,生长着大片的海底森林。由于富含各种矿物质及有机物,很多海洋生物都乐于在此安家落户,荧光乌贼自然也不例外。平时荧光乌贼在海底畅游,并不浮出水面。而每到3—6月,荧光乌贼的产卵季到了,无数的荧光乌贼就会浮上海面,聚集在海岸线附近。它们聚在一起发出蓝光,能够将长达14公里的海岸点亮,成为富士湾独特的风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然遗产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游客前来观看。
蓝色海岸的奥秘
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中,都生活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能发光的动物。它们发出颜色各异的光,或用来捕食,或用来吸引异性。体形很小的海鞘甚至会大量聚集在一起,通过同时发出荧光,伪装成庞大的海底怪兽,吓退捕食者。看到这些,相信任谁都会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感到惊叹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