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锋
四集纪录片《人参》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后,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热评。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人参知识的纪录片,从《传奇》《田园》《本味》《密码》四个方面,讲述了人参的历史、种植、饮食、科学。该片不仅拍摄了中国人参,还拍摄了党参、高丽参和西洋参等。它以全球化的视野、全面的视角对“百草之王”人参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
作为一部历时两年完成的纪录片,《人参》在故事设计、拍摄手法、剪辑技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从剪辑特点方面对该片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如何更好地展现真实又不失专题片的艺术性,曾是《人参》剧组久久思考的问题之一。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合理运用蒙太奇与长镜头才能达到最好的剪辑效果。
在《传奇》中,主人公赵柄林一行人要去长白山的深山中挖掘野山参。这是一个比较纪实的段落,主要拍摄了从开始组织队伍,到进山寻找、夜宿深山、转换地点、找到人参等段落。从总体来说,这个段落在摄影上较多地运用了长镜头和深焦镜头,但各个段落的剪辑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进山寻找段落中,主人公和伙伴们主要是低头寻找,并不交谈。因为按照传统习俗,这样更能集中注意力,不会遗漏隐秘难寻的人参。这个段落在镜头表现上相对较为单调,剪辑上也尽量多采用深焦摄影客观展现寻找过程的真实。深焦摄影是大景深的摄影方法,前景、后景都能清晰入画,让观众能客观、真实地看到画面中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这一段落不同场景中间,导演又穿插了很多山林中的奇特动物和植物特写,如凶猛的毒蛇、怪异的树蛙、巨大的蜘蛛网、瘆人的毛毛虫。通过这些镜头,达到了一种要想在深山老林中找到人参,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的隐喻效果。
在找到人参、起挖人参的段落中,主人公虽然历尽艰辛找到了人参,但是,如果挖掘方法不当会造成人参根须的断裂,那么野山参的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因此,一棵小小的人参,主人公却用了两个多小时挖掘。其间,成群的蚊虫飞来飞去,主人公满脸满手甚至眼皮上都叮满了蚊虫。导演此时又适当运用长镜头,展现了主人公挖掘的细致和蚊虫的众多、挖掘的艰辛,生活的不易。
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合理运用,发挥了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表达了内容,起到了增强该片戏剧性的效果。
剪辑就是把镜头按照一定的语言合理地剪接起来,从而能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剪辑得好,自然就是剪接点选得对。一般来说,剪接点分为两大类: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画面剪接点包括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和节奏剪接点;声音剪接点包括对白剪接点、音乐剪接点和音响剪接点。
在《传奇》中,拍摄了另外一位主人公薛继增,他是一个人参商,对野山参非常痴迷。当薛继增听说有人在山上发现了两棵野山参时,他赶忙驱车前往。来到那户人家后,他一眼看上了这两棵野山参,准备把它们买下来。俗话说“嫌货才是买货人”,他开始找种种理由来压价。先说时候不对,由于接近深秋,收参的商人大部分都收工了,所以想再维持高价已经不可能。接着又说野山参头部有毛病,本来应该圆的地方,却被树根子勒着了,有点儿扁。最后又说分量轻,人参不够大。终于,在他的连番“挑刺儿”下,野山参的价格成功地由2 万元被砍到了1.6 万元。
在这一场景中,导演准确把握住薛继增的情绪,用情绪作为剪接点。刚开始,薛继增还不太着急,等对方说完话自己才说话,一字一句地说出他找的野山参的缺点。镜头剪接率略慢,上一个镜头(对方的)声音、画面结束,下一个镜头(薛继增)的声音、画面再切入。后来,双方僵持不下,薛继增有些着急了。他越说越快,不等对方说完,自己就抢话,不断地挑野山参的毛病。这时,镜头剪接率略快,上一个镜头(对方的)声音、画面还没结束,下一个镜头(薛继增)的声音已经切进来。等下一个镜头(薛继增)画面切入时,薛继增的动作已经持续了几帧的时间。这样的剪接显得薛继增的动作更急促,也更符合他当时的心情。
情绪是人物思想活动的反映。动作、对白和情绪互相配合,更好地塑造了人物,这样才算得上准确把握住一个剪接点。
节奏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极为重要,也是剪辑上难以把握的艺术元素之一。它主要表现为影片的快慢、强弱、松紧等。影片的节奏好,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故事流畅、情感准确、起伏跌宕、韵味十足。影片的节奏差,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故事拖沓、情感失控、张弛无度、看不下去。因此,节奏好,影片才会更好看。
从形式上来看,节奏分为三类:内部节奏,即影片内在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情感变化;外部节奏,即影片中主体的动作、镜头的运动、蒙太奇的形式等;总节奏,即全片节奏的主干和基调。总节奏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其他节奏都要服从、体现和强化总节奏。
简单来说,故事片的总节奏应快一些,可以营造更好的张力;科教片的总节奏适当慢一些,才能让人看得更明白。纪录片《人参》各集的总节奏略有不同,《传奇》《田园》的总节奏略慢一些,50 分钟的片子总镜头数平均在1000 个左右。《本味》《密码》的总节奏略快一些,同样是50 分钟的片子总镜头数平均在1300个左右。
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前两集主要涉及人参的历史文化、传奇故事、种植收获、出售交易等,总节奏略慢才能更好地表现上述内容。后两集主要涉及人参的养生保健、烹饪方法、医药价值、科学研究等内容。总节奏略快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厨房的火热、美食的诱人、急救的紧张、科技的现代。
总节奏定下来之后,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段落内容来确定。比如在《田园》中,主人公是种人参的魏本京。由于要介绍到种植,这集片子的总节奏略慢。导演拍摄了魏本京冬天时为种人参所做的准备工作,春天时为人参苗除草、施肥等养护工作,秋天时收获人参去市场贩卖的全过程。然而,三个段落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又不尽相同。冬天做准备工作时,主人公干活时间充裕,内心充满着对来年大好收成的向往。从内容上来说,主人公要冒着大雪把柳条送到参地,没有太强的矛盾冲突。从人物状态上来看,主人公比较放松,情绪起伏不大。面对厚厚的积雪,他仿佛看到了秋天的收获,还充满诗意地说“雪,太美了”。因此内部节奏表现为情节和缓、内心平和。外部节奏上,主人公的动作节奏适当放慢,突出大雪天运送货物的不易。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都与总节奏相符合。
春天做养护工作主要是除草、施肥、田间管理等。在辽阔的蓝天下,参农们钻在参棚底下,弓着身子、跪在地上做着重复的工作。虽然他们腰酸背痛,很辛苦,但却都心怀希望、以苦为乐。与冬天的段落相比,内部和外部节奏的处理方法类似。剪辑节奏适当要慢,突出参农工作的艰辛,同时也展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秋天到了收获时节,主人公要在一天内完成挖人参、装人参、运人参、卖人参的全过程。因为新鲜的人参最压秤、最能卖上好价,参农的收益最好,时间一长,人参腐烂就不值钱了,参农6 年的辛苦就会大打折扣。而参地一般都在深山里,离家很远,所以对主人公来讲,时间非常宝贵。虽然主人公外表还很镇定,但内心却很着急。这时,影片的内部节奏开始紧张起来,外部节奏也跟着变化,当展现主人公凌晨3点起来组织工人去参地时,镜头的运动节奏就很快;当展现主人公在参地拔参叶、挖人参时,主人公的动作剪辑节奏也非常快;当展现主人公在卖场焦急地等待客户来买人参时,节奏却适当地慢下来,表现出等待过程的漫长。
不同段落的内部、外部节奏有的与总节奏相同,有的却相反,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使片子准确、流畅,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一部好的纪录片既是拍出来的,也是剪出来的。由此可见剪辑的重要性。不论是蒙太奇、长镜头等剪辑理论的分别运用,还是剪辑手法、剪辑节奏的具体把握,目的都是用合理、正确的剪辑,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