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杰
摘 要:“美的形而上学”是美学和形而上学的合体,美和真的相互依赖。“美的形而上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美的事物背后永远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叔本华“美的形而上学”以“美是理念的显现”为核心,这透露了叔本华美学和柏拉图理念论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叔本华;美的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何谓叔本华的“美的形而上学”
“美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涵是,美总是和一个超验的终极本体相关联。在“美的形而上学”中,审美主体是抵达美的关键,它是连接着现象和本体的特殊存在。审美主体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能够把感性和理性有效地结合起来,诚如柏拉图的“厄罗斯”和“灵魂马车”之喻所说明的:审美主体“厄罗斯”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精灵,比神多了“激情”。何谓“激情”?柏拉图在“灵魂马车”的隐喻中把人看作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激情是理性的盟友,受理性的指导控制情欲。简而言之,人有不朽的灵魂和可朽的肉体两种存在,与此对应的是,世界有不可见的理式和可见的事物。作为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既能够向上回忆起理式的存在,又能够保持感性。
柏拉图的灵魂说——灵魂对激情和情欲的控制能力和灵魂自身的向上性,而人又是作为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体,共同说明了:源于激情的审美是人天生的需求,不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审美能力也是人所具有先天能力之一。审美和哲学一样,是人类形而上追求的表达方式之一。鉴于审美意识是“日常意识的垂直中断”和审美的短暂性,很多人忽略了审美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美的形而上学”确与形而上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此它区别了常人意识里的审美幻觉。和宗教类似,审美也是“信仰什么”而非“信仰”本身,是“形而上救赎”。这意味着“美的形而上学”是以本体为核心的,缺少本体的审美只是一种现实的逃避。
二、叔本华“美的形而上学”建构
叔本华试图去寻找一种对抗虚无的方法,这是人的本性需求。叔本华在《人的形而上需求》—文中指出,与把一切当成理所当的动物不同,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对自我和世界充满了惊异,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和自我感到惊异,并且他们在生活过程对存在已有所领悟,但苦于不能明确,由此他们继续追问着世界的原始命运。美不是脱离主体的客观事物的单纯属性,而与审美主体紧密相关;美也不是纯主观的情感投射,不是个体的幻觉和移情,审美主体始终面对着“某一事物”。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和哲学理论是一致的,都反对主客二分,在审美领域内主体和客体缺一不可。同时,叔本华吸收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说,强调了客体与主体意欲之间的无关性,摒除了客体的概念性的概念和意欲相关)和主体对客体之间的现实目的性,从而明确了美对个体意欲的否定,美感是一种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只有那些不凭借意欲满足而带来“某种愉悦感”的东西才配称作是美的。
三、“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叔本华认为,审美是通向意志本体的途径。在审美过程中,意志呈现出来,现实主体从个体意欲中解脱出来而成为纯粹认识主体,远离现实的苦难,获得宁静和平和。这意味着,审美为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因此也表现他是谬误的俘虏,没有认识人生和世界,没有知道无机自然的自然如何出于无心的偶合,有机物的自然如何出于意图相反,存心不良,而寸寸步步在阻碍着每一个意志。”一旦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本身才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就会产生抛弃意志的想法,并在行动上用智力抑制显现在自身的意志,远离个体意欲,在纯粹直观之中获得暂时的解脱、平静和幸福。审美恰好提供了这样一条通向意志的道路,从而成为现实人生的清净剂,它让人从无止境的欲望中超脱出来,让人平和地面对荣辱得失,生老病死,慰藉着苦难的人生。因此,审美让我们获得主持公道的美德。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的审美既是对自我的救赎,也是对他人的救赎。
在救赎上,禁欲主义比审美更有价值。诚如叔本华所说,“纯粹的,和一切欲求无关的认识,美的欣赏,艺术上的真正怡悦等,都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因为这已要求罕有的天赋——而就是在这少数人,这也只是作为过眼云烟来享受的。并且这种较高的智力又使得这些少数人所能感受的痛苦要比那些较迟钝的人在任何时候所能感受的都要大得多;此外还使他们孤立于显然与他们有别的人物中,于是连那一点[美的欣赏]也由此而抵消了。”因此,叔本华说:“美德必然是从直观认识中产生的,直观认识才在别人和自己的个体之中看到同一个的本质。”
人们用各种方法抑制住身体,有意控制住意欲,甘受贫苦的折磨,以求得意志的解脱。至于这种抑制的动力来自哪,叔本华没有给出解释。他用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例子来说明禁欲主义的过程。可见,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美学殊途同归,都为人生解脱提供了暂时解脱的可能,二者直面现实世界的苦难,以一种否定自我意欲的超然姿态生活在意志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德]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M].任立、刘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德]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陈晓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叔本华.风景中的人类[M].杨涛译.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
[6][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