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赞
中东地区历来是“多事之地”。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捅了中东这个“马蜂窝”后,坐在火药桶上的中东地区,就从来没有安定过。2015年,中东局势的演变,虽然出现了些许利好迹象,但始终没有摆脱“乱”的特点,2016年虽可能酝酿新的变化,但仍不会逃出“乱”字当头、转型乏力以及博弈加剧的总体趋势。
回顾2015年的中东局势,可以说是有喜有忧。
喜的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从而拆掉伊朗同美以的战争引信,有利于中东和平稳定,为政治解决其他热点问题树立了榜样,令人鼓舞。二是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重创了“伊斯兰国”,有利于全球联合反恐,打破了美国主导的中东反恐格局, 并有促进叙利亚出现重启政治过渡进程的迹象,有助于叙利亚危机的化解。三是埃及和突尼斯的转型初见成效,经济发展开始走上正轨,社会总体趋稳,让人眼前一亮。
忧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内战不止,百姓遭殃。叙利亚内战依旧,4年来已造成25万余人死亡,超过1000万人背井离乡,其中400万人成为境外难民;也门战事成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成千上万的百姓成为教派纷争的牺牲品,国家陷入严重困境。二是乱局持续,民不聊生。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12年,国家仍处混乱之中,暴恐事件层出不穷;利比亚战争后遗症愈演愈烈,武装派别林立,中央政府丧失威权,两个议会、两个政府成对立之势。三是巴以问题被边缘化,双方民众冲突加剧,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或正在酝酿之中。
展望未来,2016年中东局势依然是“乱”字当头,大国博弈有增无减。较大变化可能发生在以下四个热点问题上。
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或会重启,巴沙尔命运值得关注。俄罗斯在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巴沙尔政权,并使其凸显打击“伊斯兰国”地面战主力的形象。与此同时,俄罗斯占据打击“伊斯兰国”的道义制高点,美国一家独大的中东反恐格局发生变化。随着俄罗斯军事行动重创“伊斯兰国”,中东难民潮对欧洲冲击加大以及巴黎恐袭事件的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反恐阵营出现裂痕。一些欧洲国家和中东地区国家,纷纷表示愿与俄罗斯加强反恐合作,美国也不得不表示要加大打击“伊斯兰国”的力度。一时间,打击“伊斯兰国”成为世界共识。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要想彻底铲除“伊斯兰国”,必须首先解决叙利亚问题。重启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为重启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联合国主导的2次维也纳外长扩大会议成功召开。其中2015年11月14日会议达成了共识,要求叙利亚当局在2016年元旦前和反对派举行谈判,在6个月内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并在18个月内修改宪法,并选出国家领导人。这意味着,新一轮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即将被激活。进程一旦重启,巴沙尔的去留问题,自然会再次成为相关各方博弈的焦点。
促巴沙尔下台,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既定方针。不难看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巴沙尔可不急于下台”的政策微调,是在俄罗斯军事行动取得成绩的压力下的不得以之举,是暂时的和有限度的,而其一直坚持的“巴沙尔必须下台”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否则,就等于承认自己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彻底失败,就等于放弃自己在中东事务中的领导权。不要忘记,美国在中东的发言权虽然有所下降,但毕竟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不会将中东拱手让人。
“伊斯兰国”有生力量难以铲除
俄罗斯支持巴沙尔留任,但有回旋余地。普京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不止一次重申俄罗斯外交服从于国家利益。此次也不例外,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采取的一切行动,核心考虑都是维护自己在叙利亚的利益和争夺中东问题上的话语权。因此,美俄加剧博弈的当下,俄罗斯不会放弃巴沙尔。但是,普京的外交政策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对于巴沙尔去留的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俄方曾多次强调,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基点,不在某个人,而是政府。有分析预测,如果巴沙尔未来能够接受一个体面的下台安排,而且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俄罗斯也不一定力挺巴沙尔到底。早有消息传出,巴沙尔在2015年10月20日突访莫斯科时,普京就曾劝其逐步放权。据悉,俄罗斯的这一立场,在最近的维也纳会议上也有所体现。当伊朗代表要求无论如何巴沙尔都应继续担任总统时,俄罗斯人则表示,一旦组成叙利亚过渡政府,他们可以支持让巴沙尔放弃权力。
伊朗还是会力保巴沙尔留任。截至目前,伊朗并无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改变立场的准备。与俄罗斯不同,作为中东地区什叶派的领头羊,伊朗必须维护中东什叶派弧形圈的存在,而叙利亚是这个弧形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的领军人物,巴沙尔继续当政符合伊朗的战略需求。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伊朗不会放弃巴沙尔。
分析人士认为,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重启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土耳其近期击落俄罗斯战机和向伊拉克境内出兵两大动作,无疑为进程重启和打造全球反恐合力增加了变数;美俄博弈和地区大国角力更会直接决定进程的走向。可以预见,叙利亚政治过渡进程的重启和未来进展,不会一帆风顺。
反恐形势或有利好消息,但“伊斯兰国”仍难铲除。2015年9月30日开始的俄罗斯空袭,打击目标基本集中在“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等极端组织上。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12月11日称,俄罗斯战机已在叙利亚执行飞行任务约4000架次,摧毁“伊斯兰国”军事基础设施8000余处。此外,加上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一年多的空袭和叙伊政府军的地面打击,“伊斯兰国”在叙伊境内已遭重创,元气大伤。最近有传言说,“伊斯兰国”最高领导人巴格达迪已途经土耳其逃往利比亚的苏尔特,以躲避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共同组建的巴格达情报共享中心发起的追捕行动。
胡赛武装成员持枪参加集会,抗议空袭
面对各方的强大压力,“伊斯兰国”在力保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大基地不失的前提下,正悄然向周边国家和其他地区渗透和转移。俄罗斯客机西奈半岛坠毁、多点开花的巴黎恐袭、马里杀害人质、美国南加州枪击事件、伦敦地铁站持刀伤人事件等等,都是极端组织成员或追随者所为。此外,“伊斯兰国”外溢的迹象,也已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频繁出现,甚至威胁我国安全。
全球反恐意识正在加强,联合国安理会也已授权有能力的国家参与打击“伊斯兰国”,致其陷入“人人喊打”的大势之中。除了美俄,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均已加入军事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列。然而,由于各自利益所限,各国反恐的态度有所不同,反恐难以形成合力,联合阵线很难有效形成。美俄利用反恐,争夺地区和全球的领导权;地区国家基于与“伊斯兰国”的藕断丝连,很难对其痛下毒手,有的更想通过反恐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应该清醒地看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极端组织在中东依然有着生存土壤,短期内仍难以铲除。
随着在叙利亚、伊拉克空袭“伊斯兰国”成效受限,地面打击的迫切性逐渐凸显。俄美均已派小股特种部队进入叙伊,伊朗革命卫队部分高官正在协助两国政府军地面打击极端组织。但是,谁都不愿率先出动大批地面部队。尤其是美国,有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沉痛教训,再也不愿陷入“泥淖”;俄罗斯也并无派出大批地面部队的考虑。当然,伊拉克和叙利亚也都以维护主权为由,反对他国派地面部队参战。许多分析认为,要消灭“伊斯兰国”武装,没有地面直接打击是办不到的。在叙伊两国军队地面打击极端组织后继乏力的情况下,2016年是否会有俄美或其他国家军队参加地面战,值得关注。
也门危机仍难化解,但内战力度可能逐渐减小。也门危机自2015年年初爆发以来,已成为一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2015年3月26日,沙特伙同10个阿拉伯国家成立阿拉伯联军,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和前总统萨利赫的支持者进行空袭;伊朗则给予胡塞武装资金和武器援助。一场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武装纷争,正在中东地区残酷地进行。近一年的战事,已造成数千人伤亡和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也门全国大部地区曾被反政府武装占领,总统哈迪被迫逃往沙特,偏安一隅。7月,支持哈迪的政府军和部落武装在联军的空中支援下,从反政府武装手中夺回南部城市亚丁及周边地区,哈迪才得以在流亡半年后于9月22日回国执政。
为化解这场宗教纷争,联合国安理会进行了多次干预,呼吁双方就地停火,但均未成功。也门政府要求反政府武装退出所占城市和地区,交出武器。但胡塞武装和萨利赫的支持者始终没有答应。12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也门问题特使艾哈迈德在日内瓦宣布,也门各派已同意15日举行面对面谈判,以寻求达成长期和全面停火,确保也门人道局势得到改善,使该国回到和平、有秩序的政治轨道上。
分析人士认为,也门交战双方的新一轮和谈能否取得成果,取决于也门危机双方背后支持者的意志。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沙特和伊朗的教派之争,尚无趋缓和停止的迹象。不过,近期传出的沙特国内局势不稳,以及国际油价连续大跌造成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或许会促使沙特减轻对也门战事的支持,这可能会成为也门实现停火或内战力度减小的一个客观因素。
巴以问题或能重上日程,但和谈恐难重启。巴以问题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1993年9月开始的巴以和平进程的车轮,也断断续续空转了22年。在美国三任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的推动下,巴以和谈曾数次启动并失败。奥巴马曾于2010年9月和2013年7月两次促成巴以和谈重启,但均因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顽固坚持定居点建设而宣告失败。
巴以和平进程最近一次停滞,发生在2014年4月。此后,巴以问题基本上被边缘化。2015年10月初以来,巴以局势急剧恶化,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频繁发生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冲突已造成6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以色列也有1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事态的发展,令国际社会深感不安。
重启停滞不前的巴以和平进程,应是当务之急。回顾以往的数次巴以和谈重启,都是在美国的推动下实现的。这是由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决定的。然而,曾经对解决巴以问题最感兴趣的奥巴马,已经两次遭遇失败的打击,在其余下的一年任期内是否还有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的积极性,令人质疑。此前,奥巴马之所以对巴以问题感兴趣,主要目的是为留下政治遗产。而今,曾经被认为政绩乏善可陈的奥巴马,已经手握伊核全面协议达成、美古建交、国内医改过关、“快速道”授权法案通过、同性婚姻取得合法等重大政绩,对推动重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巴以和谈恐怕再无兴趣。鉴于此,重启巴以和谈似乎希望不大。
解决巴以问题,需通过长期的艰苦谈判,双方互谅互让,逐渐缩小分歧,特别是占领者以色列必须作出“痛苦让步”,而作为惟一能够发挥调解作用的美国必须敢于在必要时对其施压。持续了60余年的巴以问题若要彻底解决,仍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刘靖鑫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