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澄
专题—SpaceX的“逆袭”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2日,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在完成将11颗卫星送入既定轨道的任务后,在陆地上成功回收了第一级火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火箭在载荷发射到太空后返回了地球。这是迈向火箭再利用的重要一步,意味着人类未来可能无需重复制造复杂的运载火箭,而是通过回收大大降低发射成本。
这场“大戏”的主角——SpaceX公司并不是“国字头”企业,而是美国的一家私营公司。在经历多次回收失败后,SpaceX终于完成了一次“逆袭”,为世界商业航天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SpaceX缘何能够以私营公司的身份走到世界航天产业的最前沿?“猎鹰”9号有何先进之处?让我们一探究竟。
2015年12月22日,SpaceX公司继同年6月“猎鹰”9号火箭发射失败之后,再次用“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了11颗卫星,并在陆地成功回收了它的第一级火箭。这次发射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SpaceX的成长之路
对于SpaceX此次的成功回收,美国航天专家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如CBS NEWS在12月23日发表了题为《为SpaceX火箭着陆而鼓掌,但专家说其意义还待定》的报道。报道中引用了美国宇航局(NASA)前局长格里芬的讲话:“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猎鹰 9号的一级火箭成功重返大气层并顺利回收,显示出SpaceX已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其中,超音速逆向推进技术对未来在火星上着陆,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还需对回收火箭进行全方位检查,以确定其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这次成功的尝试都是航天事业的重要一步。”报道也引用了乔治·华盛顿大学航天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劳格斯登的话:“对于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来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是短运转周期和低维修费用。而这将取决于回收级在发射、进入大气层和着陆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成功着陆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看让它再次发射需要什么样的维修。硬件的损伤是否可修复是一个大问题。”
埃伦·马斯克创立的SpaceX公司,是美国互联网精英的跨界创业成功的典型。马斯克不仅给这个公司带来了在互联网领域积累的资金,也带来了在互联网领域培养出来的创业精神、视角和思维方式。公司已研制出了低成本的“猎鹰”系列火箭和“龙”飞船,成功进入了卫星发射市场,承接了国际空间站的运输服务,并将业务扩展到载人航天领域。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为何会取得如此多的成功?其实,马斯克的成功决非走运,他能够将创新和机会集于一身。
首先,马斯克将个人的抱负和时代的发展潮流紧密结合起来。在大学毕业时,马斯克的理想就是要进军潜力无限的三个领域——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这三个领域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密切相关。他创建SpaceX公司时,正值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SpaceX不仅得到美国宇航局的技术支持,还得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服务合同款。
其次,马斯克将公司的目标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商业化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必将成为航天事业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动力。NASA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项目,旨在为国际空间站提供商业补给服务。经过招标,NASA最终选择了两家创新能力强的SpaceX和轨道科学公司。众所周知,美国的航天飞机在2011年退役,而NASA重新打造的新飞船要在2020年才能上天,这几年中,美国没有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能为国际空间站服务,惟一的选择就是利用俄罗斯的飞船。在当前美俄关系十分紧张的情况下,SpaceX研制的“龙”飞船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自2010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就要求NASA寻找国内有竞争力的公司研发载人飞船,恢复美国的太空运载能力。此后,NASA就拨出14亿美元专款,资助波音、SpaceX和内华达山脉公司,研制新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2014年9月16日,NASA与波音、SpaceX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分别获得42亿美元和26亿美元。
最后,马斯克将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坚持紧密结合起来。他倡导从事物基本规律出发的创新思维方式。他在研制“猎鹰”系列火箭时,发现要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所耗费的燃料成本仅占总费用的1%。因此,他认定在火箭领域一定存在大大节约总费用的空间。在面对失败时他对自己的信念有执着的追求。2008年,“猎鹰”1号火箭遭遇了第三次失败,当时员工情绪低落,马斯克一走出控制室,立即对员工发表讲话,告诉他们大家必须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在场的一位员工回忆说:“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愿意跟着他干到底!”
航天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
世界一盘棋,中美大博弈。在现在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新兴的第二大经济体之间,不可避免地既有合作,也有博弈。当然,这种博弈并不是对抗。由于航天意味着对人类终极高地的占领,以及它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20世纪美苏两个大国的冷战,是推动航天技术最初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冷战结束之后,航天领域仍然充满着大国的较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时任NASA局长的格里芬,面对中国即将发射“神舟”7号飞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空间站计划,在 9月14日发表了讲话中,他说:“美国应该从北京奥运会学点东西。在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在欢庆自己的航天计划和对太空的未来探索,如在‘鸟巢四周打出太阳系的图像,然后是航天员在黄色的太阳背景下跳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据报道花了3亿美元,堪比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然而,这一目的就是要向世界宣布,中国正步向超级大国之列……美国航天人怎么也想不到,在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后的3年半时间里,美国民选领导人逐渐降下了美国航天计划的大幕,美国宇航局因此被人斥为‘目光短浅……说实在的,所有上述决策都不关美国宇航局的事,真正缺乏眼光的是我们的民选总统,是尼克松总统的战略失误,让我们失去了太空的眼光与国家航天事业的目标,让我们退回到低轨道太空探索时代……保证未来50年方向不偏,是我们航天发展的关键!”
2004年,由于当时的国际空间站应用前景处于不确定状态,美国总统布什提议美国航天员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月球基地,为下一步进行载人火星探测等做准备。为此,要在2015年前结束国际空间站任务,并在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根据这个设想,NASA开始执行了一项以研发“战神”系列火箭和“猎户座”飞船为主要内容的“星座计划”。 2010年2月,奥巴马向国会提交了《2011财年NASA预算草案》,开始对“星座计划”进行调整。2010年4月15日,奥巴马发表了重要演说,明确提出了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该战略明确指出以进行“月球以远”的载人深空探索为目标,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行星载人探索任务,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进入火星轨道的载人飞行,而后进行载人登陆火星。
奥巴马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调整,虽然处于多方考虑,但中国因素仍是主因之一。为了迎接中国的挑战,奥巴马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抬高目标,甩开中国;二是放下身段,将低轨道载人航天逐步交给民营航天企业。就在奥巴马发表上述讲话的前夕,他参观了SpaceX公司的发射场,并和马斯克及其团队进行了互动。可见,美国对于私营公司在航天产业的影响力非常重视。诚然,NASA如今只能获得不足1%的美国联邦预算,但美国航天的真正实力植根于该国的私营部门,这些私营部门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也是美国在太空技术创新领域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
冷战之后,世界航天开始向发展太空经济转型,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转型期产生的阵痛和冷战时期留下的严重后遗症,给了中国航天发展一个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确地抓住了发展机遇,在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大大增加了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技术的信心。
随着以SpaceX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和世界航天商业化浪潮的到来,我国航天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美国发展商业航天的经验教训,如政府主导、循序渐进等;另一方面要研讨在发展目标、途径和措施等方面的相应对策。
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伦·马斯克
结 语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在没外援、没资助、没基础的情况下,靠着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航天路,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保持大国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世界航天产业商业化的革新浪潮,如能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我国的航天资源,必将使我国的航天事业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