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凤霞
估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估算教学成为各国培养国民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到: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虽然估算会使较为复杂的计算变得容易,但学生并不领情,他们估算意识淡漠,更习惯精确计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师教学有很大关系,改革重组后的新教材在估算内容设置上与以往有较大不同,教师在教学时有很多困惑。我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认为低年级估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形成正确的估算方法,首要任务便是正确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二(上)教学估算时,没有提出“近似数”这一概念,教师一般只说:这个数大约是多少、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其实就是求近似数,只不过语言较浅显、直接。到了二年级下册就正式学习近似数了。
近似数是相对于准确数而言的,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这样描述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真正理解了近似数的含义,理解了人们为什么经常选择用近似数来描述数量,才能让学生走出近似数就是离它最近的数的误区,不会出现把146的近似数看作147的情况,进而为估算做好前期准备,让学生体会用近似数表述数量的优势以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淡化方法的总结,注重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掌握
近似数的截取方法有很多,不过最为常用的还是四舍五入法。新教材在教学时不像以往总结出条理的方法,更为注重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二(上)直观地根据这个数离哪个整十数更近些来估算,这也正是四舍五入的理论雏形。二(下)教材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四舍五入”法,没有总结求近似数的法则,在近似数的选取时更没有提出省略到哪一位的概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把它看作几百还是几百几十。
三、重视对估算结果的分析理解
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是在教学估算时往往会忽略的问题,而生活中只有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后才能放心地应用。
这种分析过程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估算。二(上)练习: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其中31+52争议较大:一种认为31≈30,52≈50,30+50=80,不比80大;另一种观点则不同意因为其准确得数大于80。教参说到“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 。道理很清楚,但学生更习惯用第一种方法。如果这里简单地判其为错的话,很有可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以后算完再估,或者只算不估,估算意识会更加薄弱。我认为第一种情况在估算的方法和过程都没有错误。毕竟估算不等同于精确计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其次,我认为要善于运用这种矛盾冲突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反思估算的过程,分析估算结果。两个加数都少算了,和为80,那原来得数一定比80大。这种解释既利用了学生习惯的方法,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关于估算的评价在远程培训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可以把估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这个估算就应该是合理的。二是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在合理区间内,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四、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用处在于对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而估算教学兼具这两者的需求,故应加强。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估算意识。低年级的估算教学,一学期只有一两课时的专门教学,仅靠这些,学生不可能养成估算的意识,教师必须利用自身对估算的敏感度挖掘适于估算的情境、问题,进行估算训练,强化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
其次,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估算的不同种类,设计不同的训练强化形式。比如计算中,先估再算或者先算再估都可以。低年级计算学生常犯的几种错误:算错运算符号、加减法忘记进退位等,都可以在估算过程中得以预防、检查,共同提高计算与估算的准确性。再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要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估量长度、质量的意识。它需要借助自身对单位长度、单位质量的感受为标准去估计有几个单位量那么多,而不是乱猜。这就必须以充分感知单位量为基础,建立自身的度量标准,如知道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自己一拃、一步大约是多少,1克、1千克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等。这样再估量时便可凭借这些感知、依靠自身的尺来度量。
总之,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估算意识、习惯的萌芽时期,良好的初期教育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要因为低年级的知识简单就忽视了对估算意义、方法的理解,不要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就忽视了估算意识、习惯的形成。估算方法的学习、理解是在课堂上,但其真正掌握、巩固、应用则需要更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