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梅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在这个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和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笔者就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课堂,必须从语文教学目标入手
1.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语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课堂的根本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规律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感。在运用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味”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所谓语文味,一方面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情感教育的熏陶与体验语文品位的途径,让读者感受到语文审美的体验,实现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语文味是指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情趣、知识、意境的统一,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者与被教学者、自身特性的统一,还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统一。可以说,语文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自身体验和价值实现的产物,它是教学的灵魂之处,也是教学的前提和最终目标,因此,不断追求语文味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本质,这同时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要创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重中之重。
2.关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课堂中重视人际关系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地位,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实现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合理的教学结构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走进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一方面可以更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很大程度上愿意主动去上这位教师负责的科目,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对构建和谐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和谐课堂从阅读教学入手
由于阅读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新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相应的目标要求。为此,从阅读教学入手构建小学语文课堂也是一项有效措施。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和独到的了解。于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1.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有效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语文课堂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教学者与被教学者之间的情感点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为文本的原汁原味搭建平台,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2.挖掘课文“美”的东西
语文的美是感情价值的独特体验,是个人内在世界的宣泄,语文教师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专业的教学技能将教学内容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进入文章,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教师在课堂中、课文中运筹帷幄,趋向于和谐的境界。
3.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教育
阅读中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也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其实一篇文章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中心,在小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所谓和谐也是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境界。
三、构建和谐课堂,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三维思想”的最终目标,它建立在学生智慧与情感共鸣的前提下。于是,情感与智慧共生的实现成为一个主要的讨论问题。而“对话”是实现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对话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协调,一种沟通,是师生或生生之间达成共识,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对话”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没有弱化,而是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被赋予了新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体会、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思维。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还影响着学生的志趣和情感,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使他们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