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策略

2016-04-27 19:17贠法勤张红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鸡尝试蚂蚁

贠法勤+++张红梅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让学生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大班学生数额或实验器材准备烦琐等问题,多数科学老师为了组织简单、结论统一、秩序井然而采用演示、示范的方式,使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被束缚。如何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要时刻注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回归给学生,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以小鸡孵化为例)

在四年级《动物的卵》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小鸡孵化的视频,新生命的诞生过程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宽松、和谐的气氛,孩子们“七嘴八舌” 地问起来:我们吃的鸡蛋怎么会孵出小鸡,家里的鸡蛋能孵出小鸡吗,孵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探究的热情之中,课堂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又围绕问题去溯本求源、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使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从认识走向认知,认知仅仅是知识的表象和开端。

(以认识蚂蚁为例)

在三年级《蚂蚁》一课,由于学生对蚂蚁太熟悉了,认为自己早就认识蚂蚁了,没什么可研究的了。怎样提高学生对蚂蚁深入探究、深刻认识的积极性?我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瓶装的蚂蚁)

师:我们给这位新朋友画张像吧。(把画好的图片选择几幅贴在黑板上)。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蚂蚁像毛毛虫,脚特别多。

生2:蚂蚁的脚不是长在肚子上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指出很多毛病)

……

孩子们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很多关于蚂蚁的身体的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的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起。这时,老师说:想一想怎样观察蚂蚁呢?你想知道蚂蚁的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想要观察的内容小组合作列出来:

研究一: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研究二:蚂蚁长了几只脚?

研究三: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怎样交流信息?蚂蚁怎样排队行进?

研究四:蚂蚁会打架吗?

同窝蚂蚁( )

不同窝蚂蚁( )

结论 ( )

……

这些观察实验方案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目标非常清楚,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时巡视指导即可。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津津乐道地探究着,充分享受了探究的乐趣,合作学习也在探究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亲自体验,收效远远大于教师的想象,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播下了探索、求知的种子。

三、尝试过程的全开放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学生探究的结果和水平。”

科学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即“体验”。这种“体验”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学习中最不容易忘怀的难得的经历,都会让学生在成功、挫折、合作、质疑、挑战中增长知识。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问题、挑选实验器材、把握实验环节、开放实验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体验到失败的沮丧和痛苦,及其不达成功而决不罢休的意志和决心。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的欲念。”实验过程的开放,使每个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经历就是知识,过程产生联想,动手发现问题,体验留下印象。科学实验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探究的主动权、动手权、尝试权、体验权、感受权交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丰富的富有结构性的材料中自由选材,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最终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交流、分享,从而提高认识,增加知识,培养起学生的求知欲,无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白银市平川区靖煤小学 长征小学 甘肃】

猜你喜欢
小鸡尝试蚂蚁
小鸡想飞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蚂蚁找吃的等